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对15个条目的台湾版危险评估(DA)量表进行修订,并在亲密伴侣暴力中的女性受害者中检测其信效度。方法:在DA量表的基础上经专家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增加了5个条目,并选取简易冲突策略量表(BCTS)中的2个条目,组成预测量表。方便取样,选取新疆某市与河北某县妇联、派出所等相关机构报告的亲密伴侣暴力中的女性受害者200例,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随机抽取其中50名受害者,2~4周后进行重测。结果:项目分析与相关分析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条目,最终形成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危险评估量表修订版(DA-R),第1部分包括9个条目,Cronbachα系数为0.76,各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9~0.66之间,重测相关系数为0.84(P0.01);量表总分与BCTS中致死性暴力行为间ROC曲线下面积为0.77。第2部分为BCTS中用来判断有无致命暴力行为的2个条目,此部分不计分。结论:危险评估量表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作为评估亲密伴侣暴力危险程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42.
我们对 3例不同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溶血性贫血 (溶贫 )进行了血液学、骨髓片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以进一步认识溶贫的发病机理 ,有助于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病例 1 :男性 ,37岁 ,因乏力 ,腹胀 ,尿少 2月余 ,加重半个月 ,发热 4天入院。体检 :皮肤、巩膜黄染 ,贫血貌 ,腹水症(++++)。实验室检查 :ALT 50U L ,AST 1 35U L ,BIL因多次抽血均溶血未测得结果。血清ELISA法测得HBsAg(+) ,抗 HBe(+) ,抗 -HBc的抑制率为 98% ,抗 -HCV(+) ,PCR法测得HCVRNA(+)。RF(+) ,IgM增高。CT、B超检查为…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分析当前女性性工作者的家庭、婚姻状况及心理状态。方法:从2012年3月~2012年10月,采用随机方法选取某两拘留所收容的300名女性性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的心理访谈,同时与60名普通人群女性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所用量表为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人性哲学量表(修订版)、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个人评价问卷(PEI)共4个量表进行调查测评。结果:调查显示女性性工作者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物质滥用问题、首次性行为年龄、首次性行为对象、收入水平、父母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关系、家暴情况、本人的婚姻状况以及夫妻关系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女性性工作者在社会苦恼量表中在焦虑维度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个人评价量表结果显示,女性性工作者的自我评价与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人性的哲学量表(修订版)结果显示,女性性工作者在值得信任维度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女性性工作者的家庭、婚姻状况与普通人群相比较差,自我评价偏低,存在社会交往焦虑,同时对人性的看法更为悲观消极。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公务员压力、人际健康素质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压力量表,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以及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对443名北京市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在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作用(F=90.207,P0.01),中介作用比例为10.65%。结论:压力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也可以通过人际健康素质对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三民族正常人群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1)基因点突变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分析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点突变。结果三民族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汉族32.5%,维吾尔族24.0%,回族23.5%,统计学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χ2=4.62,P>0.05)。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32.5%)明显高于男性(23.7%),虽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71,P>0.05),但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32.8%)显著高于男性(18.3%,(χ2=4.25,P<0.05);汉族男性的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31.5%)显著高于维吾尔族(18.3%)和回族(19.6%)男性(χ2=6.10,P<0.05);汉族和回族男女之间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汉族男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男性,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此外,汉族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的趋势,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这对免疫性疾病地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1年解放军302医院明确诊断的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7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248例(肝硬化组),以同期26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实时荧光PCR扩增仪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ELISA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共390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参照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进行肝脏炎症程度(G0-G4)及纤维化程度(S0-S4)评价。结果全血细胞分析结果表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8.93%±3.05%、9.85%±3.61%)明显高于对照组(8.16%±1.88%,P<0.01),且肝硬化组明显高于肝炎组(P<0.01);血清HBV DNA定量分析表明,239例HBV DNA≥100U/ml的患者单核细胞比例(8.61%±2.83%)显著高于206例HBV DNA<100U/ml的患者(8.12%±2.53%,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肝硬化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Ⅲ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且同组内肝纤维化指标升高者的单核细胞比例高于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者;390例患者的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升高与肝脏病变程度关系密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水平。 相似文献
47.
肝病患者在PT>120 s时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PT测定结果在120 s以上的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PT测定结果在120 s以上的肝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总结和分析.结果在32例PT>120 s的肝病患者中,临床诊断上主要为慢性重型肝炎(占71.8%),而原发病主要为乙型肝炎(占75%);在临床上93.7%有出血,87.5%有腹水,65.6%有肝性脑病症状;患者从发病(入院)到PT>120 s的时间为1~112 d,平均20.4±24.3 d,其中以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最短,慢性重型肝炎相对较长;患者从PT>120 s到死亡(无效)的时间为1~10 d,平均2.5±2.2 d,其中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及肝硬化失代偿均在1~2 d内死亡或者放弃治疗;而慢性重型肝炎为1~10 d;在预后方面,有3.1%好转,96.9%死亡或者抢救无效.结论当肝病患者出现PT>120 s时,肝衰竭症状非常明显,病情恶化迅速,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在1~10 d内死亡或放弃治疗,而内科治疗已无效果,肝脏移植可能是应该考虑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多色荧光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CV5'NCR区特异性基因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和Ⅰ/Ⅱ/Ⅲ/Ⅳ型特异性探针,Ⅰ型和Ⅲ型探针标记FAM荧光染料,Ⅱ/Ⅳ型标记VIC荧光染料,分别建立Ⅰ/Ⅱ型和Ⅲ/Ⅳ型两管双色荧光PCR扩增系统。分别采用测序和本研究方法对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进行分型,比较两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双色荧光法检测的2889例HCV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中,双色荧光法分出Ⅰ型65例(67.0%),Ⅱ型25例(25.8%),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3例(3.1%),有2例HCVRNA定量为(1~3)×103IU/ml弱阳性标本未分出型;测序法分出Ⅰ型61例(62.9%),Ⅱ型24例(24.7%),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2例(2.1%),有8例HCVRNA定量结果为(1~5)×103IU/ml的阳性标本测序法未分出型,有1例Ⅰ/Ⅱ混合型标本测序无法判断,而荧光法分型明确。我院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2889例临床丙型肝炎标本,2268份分出基因型,其中Ⅰ型1545例(68.1%),Ⅱ型702例(31.0%),Ⅰ/Ⅱ混合型18例(0.8%),Ⅲ型3例(0.1%),高HCV载量血清全部涵盖在Ⅰ/Ⅱ/Ⅲ型中,未发现Ⅳ型和其他型的病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色荧光HCV基因分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且省时省力,由于近99%的HCV阳性血清为Ⅰ/Ⅱ型,所以临床可选择Ⅰ/Ⅱ型试剂进行常规检测,对高病毒载量而非Ⅰ/Ⅱ型的标本可采用Ⅲ/Ⅳ型试剂进一步分型明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继发感染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5年1月11日至12月30日解放军三○二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活性(FⅡ、FⅤ、FⅦ、FⅧ、FⅩ);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终点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AST、AL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分析感染常见部位、临床和病原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20例发生肝功能衰竭,其中肝功能衰竭合并感染50例、未合并感染70例。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胆道、肺部和肠道,占97.3%。与对照组相比,凝血常规检测项目(PT、APTT、TT、DD、FDP、FIB)的检测结果明显升高(P0.05);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Ⅹ)及纤溶系统(AT-Ⅲ、PC、PS)的检测结果明显降低(P0.05)。肝功能衰竭非感染组与肝功能衰竭感染组的凝血检测比较,感染组的FⅧ、DD、FDP随着感染程度加重,数值升高(P0.05);感染组的纤溶系统(AT-Ⅲ、PC、PS)的检测结果随着感染程度加重,数值急剧降低(P0.05)。肝功能衰竭是与否感染组别中,两组的FⅧ、DD、FDP及纤溶系统(AT-Ⅲ、PC、PS)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两组的Child-Pugh评分,肝功能衰竭感染组评分明显高于肝功能衰竭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易合并感染,血清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指标的异常有平行关系,感染越严重,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越明显。凝血常规检测项目(PT、APTT、TT、FIB)与AT-Ⅲ、PC、PS、DD及FⅧ联合检测,对于早期发现及治疗感染性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调查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原发病、实验室结果、治疗和预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结果,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检查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发热、肝功能异常及血细胞减少,6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例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骨髓涂片6例见吞噬血细胞现象;2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临床应重视肝功能异常、持续发热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