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32篇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邸旭  洪亮  管小猛 《山东医药》2006,46(18):20-20
有研究发现,环氧化酶-2(COX-2)在多种肿瘤中有异常表达。p53抑癌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乳腺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X-2、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二者在乳腺癌诊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田丁  洪亮  战颖 《山东医药》2006,46(33):65-65
2002年3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孙志军  洪亮  王凤飚 《山东医药》2006,46(33):66-66
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报告、随访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附红细胞体病,临床少见,本文报告一例,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方法对一例附红细胞体病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特点:(1)间歇发热、乏力、出汗、纳差、体重减轻等中毒症状;(2)贫血、皮疹、黄疸、肝脾肿大、颌下淋巴结大;(3)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球蛋白高于白蛋白;(4)外周血涂片附红细胞体阳性;(5)CT示肝脾肿大,右下肺炎;(6)强力霉素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附红细胞体病临床上少见,详细询问病史和外周血检查附红细胞体,可以作出早期诊断,强力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采用"最佳支持治疗联合单次大剂量肝区照射(7.5~8.0 Gy)"与"单纯最佳支持治疗"姑息治疗伴有疼痛症状的弥漫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弥漫性肝癌伴随肝区疼痛症状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最佳支持治疗联合单次大剂量肝区照射(7.5~8.0 Gy); 对照组仅采用单纯最佳支持治疗。观察并统计两组治疗后30天内和60天内症状改善情况[疼痛简明记录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 BPI)评分减少>2分或日吗啡消耗量减少>2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基于WHO-QOL-100标准)、患者生存差异及实验组放疗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26例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13例(原发性肝癌12例, 转移性肝癌1例), 对照组13例(原发性肝癌11例, 转移性肝癌2例)。治疗后30天内进行疗效评估, 实验组有10例疼痛明显缓解, 对照组无疼痛明显缓解病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9例生存质量改善, 对照组仅1例生存质量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60天内进行疗效评估, 实验组10例疼痛明显缓解, 对照组仍无疼痛明显缓解病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9例生存质量改善, 对照组仅1例生存质量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30天和6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生存率分别为77% vs.64%和54% vs.3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放射治疗中的耐受性良好, 未发现3~4级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弥漫性肝癌(原发或转移性), 出现肝区疼痛症状患者, 在最佳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单次大剂量肝区照射(7.5~8.0 Gy), 患者耐受良好, 可明显缓解疼痛, 并提高生存质量, 但对延长生存期尚无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外周血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将南京市第一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随机数字法)对照的原则分为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及18例脓毒血症患者进行对比,采取人选的健康志愿者和患者发病的0 h,24 h,48 h,72h,168 h的外周血,用Annexin V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凋亡情况.组间两两比较时采用LSD-t检验法.结果 在初始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的凋亡为(11.01±4.52)%,健康对照组为(4.41±1.45)%,脓毒血症患者为(7.87±3.82)%;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的凋亡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及脓毒血症患者(P<0.05);而初始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8+亚群的凋亡为(11.33±19.62)%,健康对照组(9.62±8.32)%,脓毒血症患者(13.09±15.8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对照组患者24 h,48 h,72 h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3.51±6.85)%,(19.39±6.63)%,(15.33±6.21)%,治疗组24 h,48h,72 h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7.4±7.21)%,(22.61±5.64)%,(25.73±6.91)%,治疗组的CD4+亚群的凋亡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感染性休克对照组患者24 h,48 h,72 h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1.49±11.73)%,(12.74±10.39)%,(13.28±16.6)%,治疗组24 h,48h,72 h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9.49±8.9)%,(15.32±18.17)%,(13.68±16.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68 h后,感染性休克对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5.64±4.58)%vs.(6.79±6.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68 h感染性休克对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2.72±19.69)%vs.(13.88±13.28)%,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时,CD4+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而CD8+亚群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CXCL9[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XCL9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CXCL9浓度,探讨CXCL9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XCL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XCL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癌旁组织、无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有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CXCL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XCL9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XCL9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P0.05)。血清CXCL9浓度随Dukes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XCL9浓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趋化因子CXCL9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转移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43例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43例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40例,根治性切除14例,姑息性切除9例,胃空肠吻合6例,单纯探查11例,切除率57.50%。术后3个月内死亡5例,4~12个月内死亡18例,12~24个月内死亡,生存2年以上9例,5年以上3例。误诊26例,误诊率60.46%。结论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转移早,早  相似文献   
19.
杨鸿英  洪亮 《山东医药》2010,50(19):80-80
研究发现,炎症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一个独立发病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全身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2007年10月~2008年9月,我们观察了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预处理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 观察30例实体瘤患儿接受auto-PBSCT的急性相关不良反应.30例中男22例,女8例;其中神经母细胞瘤20例,横纹肌肉瘤3例,原发性神经外胚层瘤(PNET)2例,肝母细胞瘤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3例,肾母细胞瘤1例.结果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后+3~+14 d内不良反应表现为1级21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2例(死亡1例);经对症处理后于预处理+15~+22 d 25例无不良反应;2例1级,2例Ⅱ级.3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口腔溃疡、呕吐、腹泻及离子紊乱,有心肌损伤、心律不齐及心衰表现5例,出血性膀胱炎Ⅰ例,肝转氨酶升高改变15例,消化道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经过规律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30例患儿中+22 d不良反应好转率为86.7%(26/30),+30~+40 d不良反应除2例因病情进展外均好转,移植后1年无病生存率为70.0%(21/30),移植2年后无病生存率为53.3%(16/30).29例患儿于+15~+40 d脏器损伤恢复正常.结论 虽然auto-PBSCT预处理可引起各系统的不良反应,但多可在短期内恢复,对患儿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在治疗过程中防治上述不良反应,可有效地提高实体瘤缓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