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研究自制三七总皂苷鼻用凝胶喷雾剂的生理适应性、家兔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扫描电镜法,考察喷雾剂的鼻纤毛毒性;HPLC法测定三七总皂苷鼻用凝胶喷雾剂家兔鼻腔给药后血样中人参皂苷Rb1、Rg1的浓度,考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建立大鼠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模型,考察三七总皂苷鼻用凝胶喷雾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结果三七总皂苷鼻用凝胶喷雾剂给药后,Rb1、Rg1在家兔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绝对生物利用度比三七总皂苷滴鼻液高,分别为(42.31±7.54)%和(81.06±32.71)%;可大幅减少大鼠左冠状动脉闭塞所致的心肌梗死面积,且呈剂量依赖性,剂量越高,保护作用越强;该喷雾剂基本无明显鼻纤毛毒性。结论药动学、药效学及鼻纤毛毒性试验结果证明,三七总皂苷鼻腔给药制剂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2.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盐酸度洛西汀浓度的IJC—MS/MS法。方法以丙咪嗪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以水-乙腈-甲酸(64:36:0.04,V/V/V)为流动相,流速0.3mL·min^-1,Diamonsil 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离子反应监测(期谢)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离子反应分别为m/z 298.2→44.2(盐酸度洛西汀)和m/z 281.2—86.2(IS)。结果测定血浆中盐酸度洛西汀的线性范围为0.2-100ug·L^-1,定量下限为0.2μg·L^-1;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6%;方法回收率为92%~104%;提取回收率均〉95%。结论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样品处理简单、快速,适合用于盐酸度洛西汀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ChP 2020)、2023年美国药典(USP-NF2023)、欧洲药典11.0版(EP 11.0)、日本药典18版(JP 18)中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方法相关内容,分析不同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供业界参考。以治疗性蛋白注射液为代表,结合目前各监管机构对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要求,指出现有要求未能对此类生物技术药物中具有免疫原性潜力的小粒径(0.1~10μm)蛋白聚集体微粒进行控制,并从三方面提出建议以加强此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对比ChP 2020、USP-NF 2023、EP 11.0、JP 18中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的章节内容,对检测方法、限定标准和系统适用性检测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收集归纳中、美、日、欧关于生物技术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药典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明确目前不同机构对于生物技术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结果与结论:(1)对于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方法,不同药典收载的方法均为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但是对各方法的适用条件的限定不同。此外,USP-NF 2023、EP 11.0和JP ... 相似文献
44.
新疆紫草抗HIV有效成分咖啡酸四聚体的理化性质和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咖啡酸四聚体(CAT)的理化稳定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大孔吸附树脂,去除杂质,提高紫草水溶性部分中有效成分咖啡酸四聚体的含量。方法:以咖啡酸四聚体为指标,HPLC检测纯化前后或其他条件改变的含量变化。结果:7种型号的树脂中LK001纯化效果最佳。确定工艺为吸附液质量浓度10 g·L-1,pH 4.5,3 BV·h-1的流速流过树脂柱,用去离子水快速洗脱至Molish反应为阴性, 再用20%乙醇洗脱至无色,然后以50 mL 45%的乙醇洗脱,洗脱液除去乙醇,50 ℃浓缩干燥得粉末。收率为3.6%,CAT单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58%,纯度提高了45倍。结论:采用LK001树脂可以去除杂质,提高粗提物中有效成分咖啡酸四聚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RP-HPLC,以甲苯咪唑(MBZ)为内标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阿苯达唑混悬液和阿苯达唑纳米球后血浆中的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亚砜(ABZSX),阿苯达唑砜(ABZSN)的浓度:色谱条件为十八烷基硅胶填充柱;流速:0.9 mL·min-1;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0.25 mol·L-1醋酸钠缓冲液(pH5.0) (45:55),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在血浆检测中阿苯达唑的浓度很低或几乎没有检测到。大鼠灌胃给阿苯达唑纳米球后,ABZSX tmax为(4.917±1.88)h,t1/2β为(35.47±2.94)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20.5%.ABZSN的tmax为(6.59±1.97)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0.9%。结论动物口服阿苯达唑纳米球后,增加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延长代谢产物ABZSX和ABZSN在体内的驻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