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磷酸化ERK-1(P-ERK-1)及磷酸化AKT(PAKT)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ERK-1和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ERK-1和P-AKT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其表达率分别为74%(58/78)和77%(60/78),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均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ERK-1和P-AKT蛋白在组织学分级G2、G3级及病理分期Ⅱ、Ⅲ~Ⅳ期的表达率分别高于G1级和Ⅰ期(P均0.05),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P0.05);P-ERK-1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均0.05);P-AKT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P-ERK-1和P-AK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体外微波热疗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接受TACE+3D-CRT+体外微波热疗;对照组37例,接受TACE+体外微波热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以及1、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毒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联合体外微波热疗以及3D-CRT可明显提高疗效,且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杨安  沈艳峰 《癌症进展》2018,16(8):1011-1015
目的 探讨KISS1蛋白在转移性胃癌(MG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63例MGC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其中50例癌旁组织(距离阴性切缘>5 cm)标本,另收集同期60例非转移性胃癌(NMGC)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S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蛋白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其在MGC、NMGC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8%(15/63)、43.3%(26/60)和82.0%(41/5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68,P﹤0.05).其中,MGC组织和NMGC组织中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织(P﹤0.05);MGC组织和NMGC组织中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C组织中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大体类型、有无脉管癌栓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63例MGC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MGC患者的生存时间为4~2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5.4%(16/63).其中,KISS1蛋白阳性表达MG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1年生存率为53.3%(8/15);KISS1蛋白阴性表达MG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16.7%(8/48);两者的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0,P=0.01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KISS1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MG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0.442,95%CI:0.239~0.818,P=0.009).KISS1蛋白阳性表达NMGC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7个月,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60.3%及43.5%;KISS1蛋白阴性表达NMGC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6个月,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4%、20.8%及15.6%;两者的总体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6,P﹤0.01).结论 KISS1蛋白在MGC患者的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NMGC患者中KISS1蛋白阴性表达者无瘤生存期短,KISS1蛋白有望成为预测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56例Duchenne型(DMD)及59例Becker型(BMD)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Dys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类亚型病症的易患因素及防治手段。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BMD与DMD患者为1988—2007年我科收集的病例,患者籍贯为长江流域,均为汉族。在有近亲关系的家族中有3例及以上则判定符合诊断标准,在此标准下,BMD患者病例入选59例(17个家系),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3.0~29.0岁,对该组患者临床表征进行数年追踪研究,具体内容有发病年龄、伴发疾病、临床类型及疾病转归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