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2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61.
作者分析了73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MRI 表现。将肺癌的形态特点,肺癌侵犯纵隔、胸膜及胸壁的MRI 表现,肺癌侵犯支气管以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等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肺癌在MRI 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肺癌在T_1W 或ECG-G-MRI 上呈中等信号,与肌肉组织MR 信号相似,大多为均质性;在T_2W 上多呈不均匀高信号。肺癌病灶可有坏死、液化、空洞或出血等改变。MRI 对肺癌侵犯支气管、侵犯胸膜或胸壁、侵犯纵隔内器官及伴发胸水等征象的显示非常有效,当发现伴有上述征象时可强烈支持肺癌的诊断。MRI 上很易发现肺门及纵隔内肿大淋巴结,极易与纵隔肺门之血管影鉴别。  相似文献   
162.
造影剂及其副反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造影剂的临床应用始于20年代,数十年来用于心血管造影、胆系和泌尿系造影的造影剂,一直都是碘剂,其中对用于心血管造影,也即泌尿系造影的碘剂的研究最为广泛。一切研究目的都在于找到一种安全的即没有或很少引起副反应的造影剂,使其可大量和高浓度地用于血管内注射。尽管如此,注射造影剂后发生严重反应,甚至致命者仍有发生。为此,对于近年来造影剂及其副反应的发展作一复习,以期更好地使用造影剂。  相似文献   
163.
联合MRI常规与弥散成像判断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MRI常规与弥散成像(DWI,DTI)联合应用,在判定多发性硬化斑块病理基础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4例脑部多发性硬化病例进行联合MRI常规及弥散加权(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1例为继发进展型(SP型),13例为好转-复发型(RR型)。首次发作期(急性斑块)成像者5例,缓解期(慢性斑块)成像者9例。分析常规MRI T1WI、T2WI及DWI、DTI成像后所获得的ADC图、FA图上的信号改变,量化分析DTI成像中的平均D值及各向异性指数AI值。结果:急性与慢性MS斑块MRI表现明显不同。急性MS斑块较大,斑块内信号不均匀,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中心为数毫米至2cm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WI低、T2WI高信号,推测病理为脱髓鞘或轴索丢失。周围为片状不规则形T1WI略低、T2WI略高信号影,考虑为水肿。发作MS斑块DWI可呈现高信号,e指数ADC图亦可呈现高信号,但范围后者明显小于前者。斑块中心平均D值升高、AI值明显下降,周围ADC值亦升高,但不如前者明显,AI值无明显改变,支持常规MRI关于斑块病理的推测。慢性MS斑块较小,多呈小片状或宽条状分布于侧脑室旁,T1WI呈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近等信号、e指数ADC图呈等或略低信号。斑块平均D值不同程度升高,AI值下降,提示为脱髓鞘或轴索丢失,而无水肿存在。结论:联合MRI常规与弥散成像可以判断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病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MS斑块病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分析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及MRI征象 ,评价其规律性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 1996~2 0 0 0年住院病人中MRI术前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 2 0 0例 ,按激素分泌类型分别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 ;MRI上肿瘤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 垂体腺瘤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 ,但 3 5~ 5 5岁之间占 60 %。泌乳素腺瘤男女比例为 1∶2 ,黄体生成素腺瘤 1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 2例为男性 ,余男女发病率相似。临床症状、体征交叉出现。MRI表现 ,垂体瘤大小从 0 .5cm× 0 .8cm× 1cm~ 6cm× 7cm× 8cm ,多激素腺瘤最大直径多 >5cm。增强前后信号特征无明显差异 ,未见钙化。最多见者为向鞍上生长 ,其次为向下、两侧或一侧海绵窦及第三脑室下部。结论 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MRI特征 ,虽不能据此作出确切的激素分泌类型诊断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5.
血管母细胞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是组织起源未定的WHO分类I级的肿瘤,是由基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5%~38%的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与von Hippel—Lindau病有关。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小脑,无论肿瘤发生在小脑、脑干和大脑半球,都有相似的CT、MRI表现。瘤体常有囊性区和实质性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有强化,而囊壁则可有或无强化。部分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增强时伴有强化,实质性者通常较小。  相似文献   
166.
汉字词组语义辨别脑功能区定位的f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脑功能磁共振的方法研究汉字词组语义辨别的脑功能区定位,着重讨论各功能区在汉字词组阅读和辨义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健康自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为20~22岁,均为右利手。将36对汉字词组随机分为6组(A),并在每组词组之间用“ ”间隔(B),汉字词组比空由对照的刺激模式为BABABABABABA。扫描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Horizen LX型1.5T磁共振机,数据处理采用牛津大学的Medx系统及FEAT软件。结果 阅读汉字时,左侧顿额上回(BA6)、左侧颞中回、左脑岛(BA47)和左侧岛叶(BA32);右侧扣带回(BA32)和右侧额中回;两侧丘脑(BA18)、两侧额下回(BA44)和两侧顶上,下回在阅读中文和语义辨别上均有不同程度激活。结论 多个皮层脑区及皮层下脑结构区域参与汉字词组语义辨别任务。  相似文献   
167.
臂丛神经根损伤的影象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8.
脊柱和脊髓疾病的CT 诊断应用历史短暂,但发展迅速,随着机器的不断改进,它在脊拄和脊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检查方法第二至四代CT 机均可用于脊柱和脊髓检查,其中以第二、三代应用较为普遍,而以第三代机器对显示脊髓及椎管内细微结构更为满意。CT 检查前先要确定检查部位和层次。第三代CT 机先作仰卧侧位扫描摄彤(Scanogram),然后在显示器上用光笔或游标尺决定扫描的部位和层次,依序进行扫描,即可精确地记录下拟显示结构的横断面图像,通过图象重建,还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图象。第二代CT 机不能作扫描摄影,扫描前先摄取  相似文献   
169.
目的分析24例发生在后颅窝的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后颅窝母细胞瘤回顾性分析。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3岁~70岁。平均37.3岁。24例均行MRI平扫 增强检查。结果24例病灶,8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6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4例位于小脑隐部,3例位于四脑室,2例位于延髓背侧,1例同时累及两侧小脑半球。18例呈类圆形,6例呈圆形。MRI表现为囊性者18例,平扫T1Wl囊液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壁结节T1WI为等信号,T2W1及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囊腔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实性6例,平扫T1Wl肿瘤呈低信号,可见流空的血管影,T2W1及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0.
目的:通过临床志愿者试用观察自行研制的MRI胃肠腔造影用硫酸钡混悬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使用自制MRI胃肠腔造影用硫酸钡混悬液对:100例次的腹部MRI检查进行了胃肠造影,观察该混悬液的造影效果,分布情况,对腹部脏器轮廓显示的影响及副反应。结果:临床试用表明自制硫酸钡混悬液以180%(W/V)浓度口服后使胃肠腔显示明确低信号.有利于腹部器官轮廓的显示,提高了腹部MRI诊断价值,口服后所有病人未出现需对症处理的副反应。结论:我们自行研制的MRI胃肠腔造影用硫酸钡混悬液安全有效,适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