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2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寻找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征象。方法 分析41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常规脑部MRI表现,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及增强表现等。结果 脑部的MS灶可以单发和多发,单发者幕下多见,多发者以4~15个病灶者最多。少数病例的病灶弥漫分布,无法计数,呈现“白质变脏征”。斑块分布以两侧脑室旁最多见,其次为额顶叶皮层下、胼胝体、脑干,伴发小脑内病灶仅2例。斑块直径约几个毫米至2cm不等,约占75%; 2cm以上病灶者少见,最大病灶约6~7cm。根据形态和信号,病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灶呈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膨胀感,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周围可见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增高程度不同,表现为中央呈“核心”而周围呈“晕环”。此类病灶均表现强化,最典型为环形强化、强化环完整或呈不完整弓形,即使病灶较大仍具有上述特点。慢性病灶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大体对称性的病灶,分布于两侧脑室旁,另一种病灶分布较分散,额、顶叶,侧脑室旁及脑干等处都有,病灶呈小条、片状,部分融合成较大片状。慢性病灶有收缩感,边缘较锐利,信号较均匀,周围无晕环征象,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脑部MS有多种MRI表现,部分征象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2.
颞叶癫痫的磁共振波谱学定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学 (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 ,MRS)在颞叶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取 1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术前已接受EEG、MRI和PET等检查获得定位。接受双侧颞叶内侧的MRS检查 ,测定其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肌酐 (Cr)和胆碱 (Cho)含量 ,并计算NAA/(Cr Cho)的比值 ;以NAA/(Cr Cho) <0 .6 8和双侧NAA/(Cr Cho)比值的差别 >7%为标准。结果 在18例病例中 16例患侧颞叶MRS检查结果异常 ,其中 9例为患侧MRS异常 ,7例为双侧MRS异常 ,以患侧为重 ,2例患者的比值正常 ;MRS的敏感性高于MR(15 /18) ,与MR结合 ,可对 17例患者进行术前定侧。结论 MRS对颞叶癫痫的定侧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为颞叶癫痫的定位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与MRI、PET等手段结合使用 ,可进一步提高对颞叶癫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3.
随着MR的广泛应用,特别是MR增强扫描,极大地提高了脑及脑膜转移瘤的显示能力,但是明确诊断仍是影像诊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搜集临床及MR资料完整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转移瘤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脑转移瘤的MR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3例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56岁。临床症状为头痛、呕吐、抽搐,肢体活动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失语、眩晕、癫痫等。脑膜刺激征阳性9例。脑脊液检查8例均示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1.2检查方法采用Resonex 0·38T、GE 1·5T MR扫描仪,…  相似文献   
104.
FLAIR-DWI序列上ROI对脑组织ADC值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预脉冲弥散加权成像(FLAIR-DWI)上感兴趣区(ROI)对脑组织ADC值测量的影响及ROI法不同操作者间对脑组织ADC值测量的一致性.材料和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在3.0T MR上行颅脑轴位FLAIR-DWI(b=0、1000s/mm2,TI=2250ms),先由一名操作者在ADC图上用3个大小分别为1mm2、30±3mm2和60±3mm2的ROI测量半卵圆区、扣带回、丘脑、胼胝体、脑桥及小脑半球的ADC值;另一名操作者以30±3mm2大小的ROI再次测量半卵圆区、扣带回、丘脑、胼胝体、脑桥及小脑半球的ADC值.结果:在FLAIR-DWI不同部位脑组织的ADC平均值为(6.242~7.807)×10-4mm2/s.改变ROI大小后脑组织内不同部位所测量得到的ADC值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两名操作者以30±3mm2大小的ROI进行ADC测量的结果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测量结果一致性很高.结论:FLAIR-DWI上一定范围内改变ROI大小对ADC值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且不同操作者对ADC值的测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5.
儿童脑梗死后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和定量分析儿童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对1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儿进行了DTI研究.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定量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量(MD).ROI放置的部位包括:脑梗死区、脑梗死同侧内囊后支和大脑脚,以及上述部位对侧相应区域.应用Marn-Whitney U检验确定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脑梗死同侧皮质脊髓束FA较对侧明显下降(P=0.05),但MD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FA,DTI可以检测并定量分析儿童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106.
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 :Volume one1 .5 6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 1 .5 (dTV)进行大脑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 ,在彩色FA图矢状面上胼胝体呈半月形 ,在弥散张量纤维束图横断面上呈蜈蚣状。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胼胝体 ,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相似文献   
107.
CT在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CT在上颌埋伏牙,尤其是儿童埋伏牙诊治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以色列Elscint2400EliteCT扫描机对我院自1995年4月至今108例上颌埋伏牙病人进行薄层扫描。并应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对横断面图像进行冠状及矢状重建,部分病例还进行了三维立体 重建和Dental CT软件处理。然后与所有病例的曲面断层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根据CT各种图像特点,对上颌埋伏牙从数目、解剖位置、三维相邻关系几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结论:CT对上颌埋伏牙的诊治有其独特的优势,克服了传统X线检查中组织结构重叠等问题,使各种测量更精确。可以指导术前准备,手术方案的制定,确定手术入路,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或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同时,可使口腔医生对埋伏牙的位置、方向等有更深刻、具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8.
观察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再狭窄形成过程,探讨低分子量肝素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9.
110.
采用纤维束成像研究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纤维束成像技术探讨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19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白质区域而无皮质灰质受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3.0T MR仪上进行了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DTI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三个感兴趣区(ROI)并利用线性扩展法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通过比较梗死病灶和CST的空间关系,判断卒中后CST受损的类型及其损伤程度,对卒中后预后的评价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CST受损的程度和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病灶大小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和皮质脊髓束(CST)的关系有3种:CST完整、CST部分受侵和CST完全受侵。CST完整的患者恢复最好,CST完全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CST部分受侵的患者预后介于两者之间,三者的预后差异显著(F=15.14,P<0.001)。卒中后患者的预后与CST受侵犯的程度密切相关(r= 0.81,P<0.01),而和病灶的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383,P=0.105)。结论:利用纤维束成像能够显示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与脑梗死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