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复合畸形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CHD复合畸形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36(15.2±10.7)岁,体质量25.6~55.8(32.2±26.1)kg;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例,VSD合并PS 3例,PDA合并PS 1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介入治疗顺序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ASD封堵术;PDA合并预激综合征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封堵术。结果 19例患者均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和心脏彩超证实无明显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良好。10例合并PS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50.6±17.2)mm Hg降至术后的(21.2±9.5)mm Hg(t=6.28,P<0.01)。ASD合并其他畸形患者14例,均采用ASD封堵器,封堵器直径平均为(20.6±10.5)mm;PDA合并其他畸形患者6例,2例选用弹簧圈封堵,其余4例患者选用PDA封堵器,平均直径为(7.1±2.5)mm;VSD合并其他畸形患者6例,膜周部4例,并膜部瘤形成2例,均采用对称型VSD封堵器,封堵器直径平均为(9.5±3.2)mm。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制定合理的操作策略,CHD复合畸形介入治疗的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2.
前臂中段尺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臂中段尺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方法 在前臂尺侧近前臂中段,以豌豆骨与肱骨内上髁的连线为皮瓣轴线,沿轴线在肱骨内上髁下方约9~10 cm处,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及穿支血管穿出点,以此为皮瓣中心点设计游离皮瓣,皮瓣中带入穿支动、静脉和皮肤浅静脉,修复指端缺损,供瓣区直接缝合.皮瓣未吻合皮神经.结果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于临床应用12例,术后所有皮瓣成活,色泽、质地良好,无坏死发生,手指外形满意.术后对12例患者进行了6~36个月的随访,手指恢复良好.皮瓣感觉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两点辨别觉为6~12 mm,无畏寒、疼痛及敏感等异常感觉发生,供区外观良好.结论 前臂中段非掩盖部尺动脉可以提供稳定的穿支蒂皮瓣,皮瓣外形设计灵活,修复效果良好,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创伤损失小"的皮瓣修复原则.  相似文献   
63.
目的:回顾性研究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血栓抽吸后并延迟植入支架的效果。方法:从186例AMI患者中选取56例血栓积分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血栓抽吸后的血栓积分评分分为2组,血栓积分评分0~1分为即刻支架组,经血栓抽吸3次后血栓积分评分仍≥2分者为延迟支架组。采用TIMI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对2组患者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进行比较。结果:支架植入后TIMI积分即刻支架组低于延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而TMP积分即刻支架组显著低于延迟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AMI患者在经血栓抽吸仍有高血栓负荷者,经强化抗栓处理后延迟行支架植入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64.
起搏导线与心导管缠入Chiari网的识别、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与右心导管缠入Chiari网(Chiari network,CN)的病例,探讨其识别线索,提出预防及处理的原则,方法。通过1178例右心导管检查及182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过程中,起搏电极导线或心导管在右心房内受CN缠阻的情况,对其识别及处理进行分析,并用超声心动图查找病因,病理切片检查CN组织,结果:右心导管缠入CN5例,占0.42%;起搏电极导线缠入CN6例,占0.32%,除1例法洛三联症的右心导管需开胸取出外,其余病例的右心导管及起搏电极导线可用手法拉出,均完整无损,无并发症,结论约在1.5%-3.0%人口中,右心房存在CN,是心导管与起搏电极导线的“陷阱”及时预防及识别可减少或减轻CN缠阻事件的发生,导管与起搏导线大多可用于法拉出。  相似文献   
65.
经颈内静脉途径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血管病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28岁。因活动后心悸、胸闷5年入院。体检发现胸骨左缘第Ⅲ~Ⅳ肋间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并膜部瘤形成;瘤体的基底部直径约14 mm,破口直径约7 mm;心尖五腔切面,缺损离主动脉瓣约4 mm,胸骨旁短轴显示缺损位于约10点钟位置。在行心导管检  相似文献   
66.
本文总结近10年来使用国产起搏器(含组装、部分元件国产的起搏器)的经验,并与同期使用的功能相同的进口起搏器相比较,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使用起搏器的种类自1987年10月至1997年6月,共埋植国产起搏器400例次,其中秦明医学仪器公司P1...  相似文献   
67.
68.
69.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部创面的皮瓣设计。方法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与腕背动脉弓交通,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上下行支为蒂的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结果2000年4月~2003年10月于临床应用8例,其中修复手背和指背创面3例、手掌创面2例、第1指间隙创面3例。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该皮瓣血管蒂长、供区隐蔽,为手部深度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1例,ASD合并冠脉狭窄需介入治疗1例,ASD合并右位心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PDA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AS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者先处理后者,再行ASD封堵;VSD合并PDA者先行VSD封堵,再行PDA介入治疗;PDA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结果13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堵塞的ASD、VSD及PDA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跨肺动脉压差由术前的(78.5±28.9)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6.8)mmHg;平均(11.0±8.8)个月随访仍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把握恰当、治疗方法合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