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8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76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活性及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形态斑块的稳定性及对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8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Ⅰ型病变组(21例)、Ⅱ型病变组(45例)、Ⅲ型病变组(19例),40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浆Ⅶ因子凝血活性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其中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诊一年,观测预后。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Ⅱ型病变组Ⅶ因子凝血活性、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所下降(P〈0.05);D二聚体改变无显著性(P〉0.05)。一年内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不同形态斑块凝血纤溶活性明显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稳定性及疾病转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实验治疗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移植胚胎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能使坏死心肌再生,还有研究使用细胞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HSC),发现也能修复受损的心肌,由于该方法无创、操作简单,被认为最有应用前景,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很少。本研究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观察其对心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3.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再狭窄血管醛糖还原酶表达及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醛糖还原酶在大鼠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探讨醛糖还原酶表达与内膜增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对醛糖还原酶表达及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手术未干预组、假手术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只。用通气—干燥法损伤手术未干预组及阿托伐他汀组中的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分别于第7天及14天处死动物,HE染色以观察内膜及中膜增生情况,并计算内膜和中膜面积及其比值,FISH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醛糖还原酶及核因子κB的表达。结果术后第7天损伤侧血管内膜增生明显,第14天内膜增生进一步加重,对照血管无明显增生。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内膜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值明显低于手术未干预组(P<0.05或P<0.01)。醛糖还原酶及核因子κB在损伤侧血管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侧。阿托伐他汀组醛糖还原酶及核因子κB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未干预组(P<0.05或P<0.01)。结论醛糖还原酶可能参与了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再狭窄的形成。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及再狭窄的形成。阿托伐他汀可能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及核因子κB而抑制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没有相关性(r=0.124,P=0.068)。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可能部分解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5.
笔者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1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总结预防射频消融术后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l0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旁道患者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首次消融成功率97.5%(829/850),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7.1%(170/175);总复发率2.5%(26/1025),均再次消融成功,无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积累经验,熟练心电生理和心脏解剖知识,及时处理手术中的房室传导阻滞,可有效地避免射频消融并发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初步探究在腕管切开松解术的同时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2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根据术中应用的类固醇激素进行分组,统计术前一般资料与术后CTS-6量表评分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相比未注射组的优良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相比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腕管切开松解术中是否进行神经外膜下注射类固醇激素,在远期症状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类固醇激素联合手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8.
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治疗就是以尽可能小的、少的损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系统科学方法就是把客体看作系统?从系统的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客体的认识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包括系统论方法和控制论方法,前者包括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等,后者包括反馈控制方法、黑箱方法和功能模拟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器材层出不穷,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本文就系统科学方法在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谈谈作者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静脉瘘(femoralarteriovenousfistula,F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心导管术后发生FAVF的13例患者用绷带延时包扎法进行治疗。结果13例心导管术后FAVF患者经过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17.3±11.6)d后,9例临床治愈,3例瘘口明显缩小,2个月后复查B超瘘口完全闭合,1例失访,除1例患者出现股静脉血栓外,2例出现局部皮肤溃烂,其余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绷带延时包扎法治疗心导管术后FAVF简单有效,费用较低,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0.
本文报告用L-色氨酸治疗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一例,国内尚未见类似治疗方法的报道。 患者×××,女,38岁,工人,因面色苍白、头昏乏力13年于1982年9月16日入院。患者于1969年起渐有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及劳动后心悸气促。经检查谓有“贫血”,曾服硫酸亚铁片未效。1979年检查血红蛋白(以下称Hb)为6克%,未治疗。1982年7月再查Hb为6.8克%,亦未治疗。两月后因头昏乏力加重而入院。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