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小儿扎目即小儿无意的阵发性眨眼,俗称“鬼眨眼”,是小儿常见的眼病,笔者自1994年以来采取针刺疗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年,全部病例均为双眼。2 治疗方法  取四白、攒竹、太阳、合谷穴。患儿取仰卧位或由家长抱坐,闭目。常规消毒后,选用已消毒的30号不锈钢毫针针刺,四白、攒竹、太阳刺入0.5寸深,合谷穴1寸深,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用上海产G6805-Ⅰ型电针治疗仪,两极接攒竹、太阳,强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用连续波通电15分…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瘢痕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临床上不同病理分类的瘢痕组织,以正常皮肤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瘢痕内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阳性颗粒主要位于表皮角朊细胞胞浆。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强,而非增生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表达弱阳性或阴性。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锶90β射线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两种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锶~(90)β射线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病理性瘢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切除瘢痕后,采用锶90β射线短程与长程照射病人切口部位,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年,共治疗例,其中组为短程1999200076 A照射组共例,组为长程照射组共例,经~月随访,组总有效率为,组总有效率为。39 B37 418A87.2?9.2%结论: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短程照射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在临床上是一种对病员方便的预防瘢痕形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前言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logialmodulator)也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从本世纪初梅切尼科夫(ElieMetchnikof)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可健康长寿以来,微生态制剂亦从此而风行于世界各...  相似文献   
55.
乳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切除术后放射治疗致胸壁损伤的治疗.方法 122例乳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损伤者(急性损伤105例,慢性损伤17例),急性放射性损伤均采取局部换药治疗,慢性溃疡患者均采用皮瓣进行修复,包括局部随意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对侧乳房瓣等修复溃疡.结果 105例胸壁急性放射性损伤经换药4~16周愈合,17例慢性溃疡患者皮瓣修复后皮瓣完全成活,11例切口Ⅰ期愈合,切口延迟愈合4例,换药后愈合,另2例切口处感染,又出现溃疡,经再手术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痊愈.结论乳癌切除术后放疗致胸壁急性损伤可经换药治愈,而慢性溃疡必须以皮瓣转移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56.
沈为民 《江西中医药》1989,20(3):25-25,23
一、妇女白崩证:廖某某,40岁,已婚,清洁工,1985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形体憔悴,平素月经愆期,带下清稀绵绵。刻诊:月经愆期已50余天未至,近日来头晕腰酸,少腹坠胀,今晨白带最突增,质稀而势如崩注,约过刻时一注。头晕眼花,腰酸膝软,下肢欠温,小溲清长,舌淡胖大有齿痕,苔润,脉沉  相似文献   
57.
邹静  沈为民  丁福  向英 《重庆医学》2016,(19):2676-2678
目的:观察医护合作处理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烧伤科/医疗美容科2011~2013年收治的170例糖尿病足患者,观察组(86例)采用医护合作模式,通过病例讨论,协同查房,共同制订诊疗方案,联合处理创面等对糖尿病足进行系统、连续及针对性处理;对照组(84例)采用传统的治疗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效时间及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8%)高于对照组(84.5%),观察组显效时间及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合作处理糖尿病足疗效明显,加强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可降低换药频率,减少住院时间,还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8.
临床资料 患儿男,出生3 d,因臀部、双下肢烫伤37 h入院。查体:体重1.8 kg,双臀部创面干燥,双下肢曲侧、双足可见新鲜创面,部分表皮剥脱创面呈暗红色,渗出物多,未见脓性分泌物,无臭味。入院诊断:双臀部及双下肢烫伤Ⅱ度30%TBSA。患儿为足月小样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生存能力低下。入院后即放恒温箱内保温,创面暴露并实施心电监护。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烫伤后体液大量的丢失,加上肾脏浓缩功能差,易造成患儿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补充较多的水分,同时严格记录、监控水的出入量。烫伤后第一个24 h补液总量为300…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在Transwell小室环境条件下,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分别对青年人来源和老年人来源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DSCs,从青年人和老年人皮肤组织中分离、培养青年人来源成纤维细胞和老年人来源成纤维细胞,用Transwell小室建立共培养模型,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共培养后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RT-PCR检测共培养后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基质金属激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β-半乳糖苷酶mRNA表达。结果:(1)共培养后老年人和青年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别高于老年人和青年人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0.000),且青年人实验组增殖高于老年人实验组(P=0.000)。(2)共培养后老年人和青年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的Ⅰ型胶原和β-半乳糖苷酶mRNA表达分别高于老年人和青年人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0.000),且青年人实验组的Ⅰ型胶原和β-半乳糖苷酶mRNA表达均高于老年人实验组(P=0.002、P=0.000)。(3)共培养后老年人和青年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的MMP-1 mRNA表达分别低于老年人和青年人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0.000),青年人实验组的MMP-1 mRNA表达低于青年人实验组(P=0.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的产生可能与共培养后青年人成纤维细胞和老年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均较活跃,产生的MMP-1均较少有关。结论:ADSCs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能促进不同年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胶原蛋白的分泌能力。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瘢痕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临床上不同病理分类的瘢痕组织,以正常皮肤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瘢痕内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阳性颗粒主要位于表皮角朊细胞胞浆.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强,而非增生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表达弱阳性或阴性.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