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脐带MSCs,将MSCs或其条件培养基与宫颈癌细胞Hela共培养,生长曲线、集落形成实验及RT-PCR分别检测MSCs细胞或条件培养基对Hela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生长曲线结果显示,MSCs细胞及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MSCs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ela细胞集落形成能力;RT-PCR结果显示,MSCs条件培养基促进Hela细胞P53、Bax及caspase-3基因表达,下调Bcl-2及survivin表达.结论 MSCs体外可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Hela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胃腺癌合并或未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30例胃腺癌患者(胃癌组)和142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中TNF-α-238G/A,-308G/A和IL-6-597G/A,-174G/C,-572G/C位点多态性.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Hp-IgG/IgM/IgA型抗体浓度.结果 胃癌组Hp的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相对危险度[OR]=2.59).TNF-α-238G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R=2.44 ;P<0.01,OR=2.13);Hp阳性胃癌组明显高于Hp阴性胃癌(P<0.05,OR=4.53 ;P<0.01,OR=3.52);低分化胃癌组显著高于高分化胃癌组(P<0.05,OR=4.16).胃癌组IL-6-572C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OR=0.17).未见TNF-α和IL-6其他位点的SNP与胃癌组或Hp阳性胃癌组有任何相关性.结论 TNF-238GA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A与胃腺癌或感染Hp的胃腺癌易感性相关,而IL-6-572CC基因型则能降低胃腺癌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3.
目的 探讨咽拭子培养阳性报告的临床意义,以期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内科住院患儿行咽拭子培养的病历资料,并分析培养阳性病例的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使用WHONET 5.6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06份咽拭子中分离出病原菌84株,阳性率为3.38%,革兰阳性菌58株占69.04%,革兰阴性菌26株占30.96%;分离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1株占48.81%,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5株占17.86%,流感嗜血菌15株占17.86%;84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9例、下呼吸道感染72例、其他疾病3例;有82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62%.结论 住院患儿咽拭子培养阳性率较低,咽拭子培养指征及阳性结果评估存有误区.  相似文献   
174.
白塞病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本文从感染、免疫及遗传等方面对白塞病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显示 ,白塞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遗传学因素作为白塞病发病的内源性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感染等外源性因素的诱发下 ,具有一定遗传背景的个体发生免疫紊乱 ,导致白塞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5.
微卫星DNA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 ,微卫星 DNA (microsatellite DNA )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作为肿瘤细胞的基因标志物 ,在肿瘤研究中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微卫星重复的单位较小 ,检测困难 ,从而限制了其多态性的应用。随着 PCR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微卫星 DNA多态性的检测出现了许多方法。由于检测 MSI可以反映肿瘤分子水平的变化 ,加之 PCR技术的优势 ,因此 MSI检测可成为预测肿瘤发生及早期诊断肿瘤的有效手段。1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常用检测方法微卫星多态性是微卫星 DNA不稳定性的表现 ,微卫星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6.
落射式荧光显微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5 7年Friou等首先将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用于检测抗核抗体 (ANA)以来〔1〕,ANA检测已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目前 ,随着抗核基质的改进及荧光显微镜技术的提高 ,ANA核型分辨率均有所提高 ,本文就我们应用落射式荧光显微镜对HEp - 2、灵长类肝组织切片及绿蝇短膜虫为实验基质对ANA及抗双链DNA (dsDNA)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来源72例SLE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 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及 1987年我国对SLE修订的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住院和门诊患者。1…  相似文献   
177.
研究发现,即使是早期胃癌患,骨髓中也会出现播散的肿瘤细胞(disseminated tumoreells,DTC),且骨髓中DTC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如何在肿瘤形成转移前检测到这些DTC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对近年胃癌患骨髓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或骨髓DTC检测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8.
背景:研究发现,Lewis血型抗原与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岩藻糖基转移酶(fucosyltransfemse,FUTs)是参与合成Lewis抗原的关键酶,FUT3是其中之一。目的:设计并构建靶向FUT3基因的miRNA干扰质粒,为探索肿瘤基因治疗新途径奠定基础。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5,10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医学实验诊断中心完成。材料:BLOCK-iT^TM Pol II miR RNAi Expression Vector Kits(含荧光基因GFP)、T4DNA连接酶购自invitmgen公司;大肠杆菌菌株One Shot TOP10购自invitrogen公司。方法:根据Gen Bank中FUT3的序列,应用www.invitrogen.com网站的设计软件设计、合成针对FUT3miRNA的相应Oligo DNA,退火后与BLOCK-iT^TM Pol II miR RNAi Expression Vector相连接,转化感受态Ecoli TOP10。主要观察指标:①重组质粒DNA序列分析。②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③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④聚合酶链反应鉴定。结果:经测序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鉴定证实成功构建针对人FuT3基因的miRNA干扰质粒pcDNA^TM 6.2-GW/Em GFP-FuT3-miR;质粒DNA的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结果确认所提质粒纯度较高,可以用于后续试验。结论:FUT3靶向mi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79.
目的探讨应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VPA调节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对肝细胞性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肿瘤细胞体外迁移实验和T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模型评价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浸润转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epG2细胞中MMP-2、MMP-9的表达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细胞培养24小时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目较多,而0.75~4.0mmol/L丙戊酸钠试验组细胞迁移数目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减少(p<0.001);对照组穿过聚碳酯膜细胞数目明显高于药物实验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MP-2、MMP-9蛋白表达被明显下调,并且与肿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应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逆转染色体组蛋白低乙酰化水平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MMP-9)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0.
因子Ⅴ和因子Ⅴ缺乏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运山  刘宗印 《临床荟萃》1996,11(13):580-581
促凝因子V(FV)引起的缺乏性疾病临床很少见,本文就目前FV及FV缺乏性疾病的研究近况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