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对急性期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采用硝酸甘油介入单核素或双核素方法测定 36 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心肌 ,根据临床症状和ST T波改变确定有无心肌缺血 ,分为心肌存活组、无心肌存活组及症状性心肌缺血亚组、无心绞痛症状亚组。比较存活心肌组与无存活心肌组及其心肌缺血亚组的总心律失常、快速性 (室上性、室性 )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存活心肌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存活心肌组 ;心肌缺血亚组的心律失常更为显著 (P <0 .0 5 ) ;各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存活心肌更易促发心律失常 ,其心电稳定性可能受心肌缺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 (PCI)治疗心肌梗死 (AMI)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 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 2 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  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住院总病死率为 6 .4 % ,心脏性病死率为 6 .0 %。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 5例 (33.3% ) ,室颤 5例 (33.3% ) ,泵衰竭 4例 (2 6 .7% ) ,脑卒中死亡 1例 (6 .7% )。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 1例。所有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 ,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室颤 2例 ,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 2例 ,继发于左室衰竭 1例 ;1例为迟发性室颤 (PCI后 2周 )。泵衰竭患者中 ,心源性休克 3例 ,左室衰竭 1例。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 6 .4 % ,心脏破裂、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术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心磁图法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安装于非屏蔽室内的7通道心磁图仪,检测61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的心磁图,分析图像中有无具相应幅度的电流矢量的额外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存在的强度和时间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个定量指标①异常磁图比(ratio of abnormal maps,RAM)异常的心磁图所占的百分比;②平均分级(average classification of total maps,ACTM)ST-T间期所有磁图教的平均分级.结果;支架置入术后24 h的RAM(65.92±29.01)%、ACTM(2.96±0.58)与术前RAM(72.46±38.77)%、ACTM(3.03±0.5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时RAM(50.62±29.77)%、ACTM(2.41±0.34)显著低于术前参数(P<0.01).结论心磁图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及疗效观察的一项很有前途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价延迟性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38例于AMI 2周后行延迟性PTCA(甲组 )和另 37例仅接受内科治疗 (乙组 ) ,均行住院和随访期ECT(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及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尽管两组平均LVEF相似 ,但甲组中 2 2例和乙组中 11例左心功能改善 (LVEF增加 >5 % ) (P <0 .0 1)。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 (2 8.9% )较乙组 (67.6% )明显减低 (P <0 .0 5 )。两组心源性病死率为 2 .6%和2 1.6% (P <0 .0 5 )。两组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均显著减低 (甲组 :10 .1± 5 .3和 9.0± 2 .9,P <0 .0 1;乙组 :11.6± 3.2和 10 .2± 3.9,P <0 .0 5 )。结论 延迟性PTCA能改善大部分AMI病人的左心功能 ,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和心源性病死率  相似文献   
7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的科素亚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 0 0 2年1月至2 0 0 4年1月的因陈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Ⅱ~Ⅲ级、NYHA分级法)住院的患者60例,在常规强心、利尿、倍他洛克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加用科素亚5 0mg/d ,或科素亚10 0mg/d ,随访6个月。试验前后分别监测患者的血压、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比较活动耐量和住院次数。结果 大剂量科素亚组,与常规剂量科素亚相比,患者的射血分数明显增加,(3 7.6±5 .6) %比(3 0 .4±3 .7) % ,P <0 .0 5 ,左室舒张末容积减少,(5 1.7±4.8) %比(5 8.4±5 .4) % ,P <0 .0 5 ,但血压没有明显降低,收缩压(13 .5±5 .4)比(10 .5±3 .9)mmHg ,P >0 .0 5 ,舒张压(10 .8±3 .6)比(8.6±4.2 )mmHg ,P >0 .0 5。结论 科素亚10 0mg/d较常规剂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  相似文献   
77.
汪蔚青  金惠根  杨伟  刘宗军 《上海医学》2005,28(5):362-362,F005
患者女,49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2h,心电图(EK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0.10~0.15mV,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2004年6月9日入院。入院后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RCA)远段30%狭窄,前向血流TIMI3级(图1,见英文目录后),未行支架术。术后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法安明)、辛伐他汀(舒降之)治疗,胸痛缓解。2004年6月14日晨8时再发胸痛,EK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再次弓背样抬高0.1~0.2mV;  相似文献   
78.
患者女,47岁,因头晕伴气急近10年、背痛1个月入院。既往无心瓣膜病,无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史。右心导管检查提示肺动脉收缩压108mm Hg(1mm Hg=0.133kPa),平均压85mm Hg,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X线胸片及胸部MRI提示双侧肺动脉瘤样扩张,双下肺动脉增粗,左下肺动脉与胸膜粘连。  相似文献   
79.
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对心绞痛患者 QT及 JT离散度 ( QTd及 JTd)的作用。方法 :测定 5 0例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组 ) PTCA术前和术后的 QTd及 JTd,并以 5 0例正常冠状动脉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心绞痛组于 PTCA后 QTd及 JTd显著减小 ( P <0 .0 1) ,而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QTd及JTd与术前比较 ,无明显改变。 2与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组 PTCA前 QTd及 JTd明显增大 ( P <0 .0 1)。术后心绞痛组 QTd及 JTd值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结论 :PTCA能使 QTd及 JTd减小  相似文献   
80.
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无血流”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非NF组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组一般临床特征、blush分级、ST段抬高的变化、磷酸肌酸激酶的峰值 (CPK)、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NF组 18例患者 ,占所有直接PCI患者的 18.2 % ,既往心梗史、糖尿病、前壁梗死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增加 (P <0 .0 5 )。NF组blush分级和ST段抬高下降≥ 5 0 %者显著减少 ,CPK显著增加 [(32 38± 10 0 8)和 (2 4 5 1±112 4 ) ,P <0 .0 5 ],LVEF显著降低 [(0 .38± 0 .11)和 (0 .6 3+0 .10 ) ,P <0 .0 1];NF组总死亡率较非NF组有增加趋势 ,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非致死性心衰 (2 1.4 %和 4 .8% ,P <0 .0 5 )和复合终点事件(4 2 .9%和 18.5 % ,P <0 .0 5 )的发生率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 1年均明显增加 ,而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降低 [(0 .5 8±0 .14 )和 (0 .6 3± 0 .10 )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过程中NF的发生率为 18.2 % ;出现NF者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 ,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