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多支病变的患者 ,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是否能改善心功能和预后 ,尚存争议。本文对此问题作一初探。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 5月~ 1999年 8月连续收治AMI 6 3例 ,于发病 7~ 14d行延迟性PTCA及支架术。入选标准 :(1)符合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 ;(2 )无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者 ;(3)随访资料完整者。 6 3例AMI患者分单支病变组 (34例 )和多支病变组(2 9例 ,其中 3例急性期心功能Killip 3~ 4级 )。恢复期两组临床心功能均按NewYork分级 ,提高 1级以上为恶化、下降 1级以上为改善…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比伴缺血性脑梗死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伴缺血性脑梗死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5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未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负荷剂量,维持剂量75 mg,1次/d。治疗组口服替格瑞洛片180 mg负荷剂量,维持剂量90 mg,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给药后7、30 d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9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30 d后,两组MAC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30 d后,两组IL-6、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片治疗伴缺血性脑梗死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降低MACCE发生率,抑制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患者女性。54岁。因头晕3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及短阵室速史,临床诊断:①高血压病;②短阵室速。入院后予以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治疗无效。后改用可达龙口服.4d后室速减少至消失。  相似文献   
64.
患者女性,4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8年,曾诊断为A型预激综合征(WPW)。本次因心动过速住院。心电图(图1)示:V5导联,基础心率为375次/分的房扑(AF),图中起始部为4:1传导。R3开始为2:1传导.R11至R12为6:1传导,R2开始出现delta波,QRS波0.12s;R3delta波更为明显,QRS波0.13s。2:1传导的QRS波宽0.16s.呈典型预激。仅R13为AF冲动沿房室结下传,QRS波0.06s,无delta波。R2为部分“融合”。心电图诊断:①心房扑动2:1、4:1、6:1传导;②心室不同程度“融合”。  相似文献   
65.
近年的研究表明,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子之外,高尿酸血症亦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尿酸不但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有关,而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血尿酸水平升高者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本研究测定221例老年AMI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患者男性,87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加重2周人院。查体:血压158/70mmHg,心率65次/分,律不齐,无杂音。血清钾2.8mmol/L。心电图(图1)示:R1、R2呈rSr’型,其前有P波,P—R间期0.24s,P—P间距0.88s,QRS波时限0.12s,心率68次/分,为窦性节律。R,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节律的QRS波群形态略有差异,符合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NF)的疗效。方法将7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术后NF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尿激酶组PCI术后即刻予25万U尿激酶冠状动脉内注射,15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和Blush血流分级改变情况,术后第1天起再予尿激酶25万U静脉滴注,共3 d。两组术中均根据血压情况予必要的常规处理,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尿激酶组TIMI及Blush血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术后1 h ST段抬高下降幅度≥50%者占42.8%,与对照组(30.5%)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2 h ST段抬高下降幅度≥50%者占77.1%,与对照组(52.8%)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尿激酶组术后10 d梗死心肌节段心肌灌注积分为(3.00±1.2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7±1.36)分(P<0.05)。③住院期间尿激酶组与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积分(WMS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但尿激酶组随访期间的LVEDV、LVESV、WMSI较住院期间显著降低,LVEF则显著增加(P值均<0.05);对照组LVEDV、LVESV及WMSI较住院期间显著增加,LVEF则显著降低(P值均<0.05)。④尿激酶组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均<0.05);不稳定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对改善AMI直接PCI后NF的不良影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相关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方法 连续入选328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根据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2级,39例)和正常血流组(TIMI血流3级,289例),收集各项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及手术特征,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 328例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为11.9%.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复流组表现为高龄、糖尿病比例高、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长(P值均<0.05),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表现为长病变和PCI术前TIMI血流0/1级发生率较高(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老年、PCI术前TIMI血流0/1级和长病变(>11.67 mm)、入院时血糖水平>9.95 mmol/L、延迟再灌注(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6 h)是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一些临床特征(高龄、糖尿病比例高、入院血糖水平高、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长)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长病变和PCI前TIMI血流0/1级)有助于预测急诊PCI后无复流的发生,术前应给予这类患者更为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9.
延迟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 (12 1± 4 5 )个月时 ,直接PCI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9 3%vs 32 9% ,P <0 0 1)、非致死性心衰 (4 0 %vs14 3% ,P <0 0 5 )、死亡 (0vs 7 1% ,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12 %vs 4 0 % ,P <0 0 1)方面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在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近期内LVEF值延迟PCI组较直接PCI组显著降低 (0 5 8± 0 14vs 0 6 3± 0 10 ,P <0 0 5 )。结论 与直接PCI相比 ,延迟PCI治疗AMI近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1年死亡率无显著降低 ,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比较单支与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远期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115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12h内直接行PCI和支架术。根据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 (单支血管组 ) 6 6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 (多支血管组 ) 4 9例。询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史 ,发病后 10d及 9个月行二维心动超声检查 ,随访时记录心脏事件。结果 单支血管组 12例出现梗死前心绞痛 ,多支血管组为 18例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单支血管组PCI后平均左心射血分数(LVEF)为 5 3.0 0 %± 6 .76 % ,多支血管组为 5 2 .18%± 8.5 2 % ;随访时单支血管组平均LVEF为 5 9.10 %±3.2 3% ,多支血管组为 5 8.0 1%± 7.88% ,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随访时单支血管组心力衰竭6例 ,多支血管组 4例 ;单支血管组心绞痛 3例 ,多支血管组 2例 ;单支血管组恶性心律失常 2例 ,多支血管组 3例 ;单支血管组心源性死亡 2例 ,多支血管组 0 ;单支血管组复合终点事件为 13例 ,多支血管组 9例 ,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无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 ,对AMI后梗死相关动脉行直接PCI均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