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4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壳聚糖是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 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表面带有阳离子、低毒等。因此,用壳聚糖制备的纳米粒作为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2.
83.
为了研究耐药细胞株KBv200中性鞘糖脂表达的规律,采用改良的Hakomori法提取、纯化了KB及其耐药细胞株KBv200的中性鞘糖脂,行高效薄层层析,分析其含量的异同;并以糖脂合成抑制剂PPMP抑制KBv200中性鞘糖脂的合成,观察了其对KBv200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结果发现:KBv200的CMH和CDH表达较KB强,尤以CMH为著,PPMP能抑制KBv200细胞CMH的合成,并能逆转KBv200对长春新碱(VCR)的耐药性。说明CMH为HBv200耐药相关中性鞘糖脂,抑制耐药细胞CMH的合成可能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与接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探讨体外培养获取大量可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方法:实验时间:2004-06/11;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中心实验室.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12只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标准培养条件,研究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组及不同接种密度(3/cm^2组和16/cm^2组)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情况.结果:培养18 d后:①各组的克隆数与细胞数记数均为: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组>未添加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克隆大小与不加生长因子比较无明显变化;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组及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组间充质干细胞中圆形、细胞核有粗大颗粒多,形成的克隆较小.②3/cm^2组比16/cm^2组扩增细胞总数及克隆数少.3/cm^2组克隆均数及细胞均数比16/cm^2组为多.结论:较低的接种密度与表皮生长因子对于体外培养获取高丰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6.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动脉变异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变异分型,提高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诊疗。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解剖实验室标本、回顾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近年开展的数字减影及CT血管成像资料,分析肝动脉起源和动脉走行分布情况等解剖特征,按起源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变异发生率及确定变异类型。结果正常型(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干)7123例,占77.27%。变异的肝动脉2095例,占22.73%。其中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1031例,占11.18%;起源于胃左动脉(LGA)787例,占8.54%;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胃左动脉的87例,占0.94%;起源于腹主动脉32例,占0.35%;起源于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30例,占0.32%;起源于腹腔干和腹主动脉58例,占0.63%;起源于胃十二指肠15例,占0.16%;其余各类起源复杂罕见,共55例,占0.60%。结论肝动脉变异种类繁多复杂。男性肝动脉变异比女性高。根据起源分型变异肝动脉,对于临床医生加深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制备及鉴定肝肠钙粘连蛋白(CDH17)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其对肝癌细胞系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重组CDH17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常规融合,通过间接ELISA的筛选和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稳定分泌抗CDH17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对其效价和特异性进行鉴定,以不同浓度的单抗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24、48、72和96 h.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MTT法检测其对HepG2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结果 成功建立了2株稳定分泌抗CDH17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两株单抗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都能特异性地结合真核细胞内源性的CDH17蛋白.不同浓度的单抗作用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不同浓度的单抗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药物浓度和用药时间之间有交互效应(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两株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CDH1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其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88.
作者采用CoA-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150例胃癌、25例良性消化道疾病、86例正常人血清中肿瘤标志物MG-Ags(MG7-Ag、MGd1-Ag、MG9-Ag、MGC1-Ag)的含量。胃癌阳性检出率为57.3%(86/150),良性疾病假阳性率为12%(3/25),正常人为9.3%(8/86),诊断符合率为87%;说明应用该法测定血清中MG-AgS对胃癌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9.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载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靶向给药是指药物选择地到达特定的生理部位、器官、组织或细胞 ,并在该靶部位发挥药物治疗作用。选择性给药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靶向治疗研究的焦点是载体 ,寻找一种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载体 ,将药物带到肿瘤部位 相似文献
90.
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预防含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联用预防含顺铂的联合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并与单用格拉司琼比较.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法,将40例接受含顺铂80 mg/(m2·d)的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第1周期用格拉司琼,第2周期用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B组第1周期用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第2周期用格拉司琼.止吐方案:格拉司琼3 mg,静注,第1~3天,地塞米松10 mg,静注,第1~3天.结果: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联合组)第1~6天无恶心和轻度恶心的发生率均高于单用格拉司琼(单用组),其中第1~4和第6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第1~6天呕吐完全控制率和有效控制率均高于单用组,其中第2、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增强格拉司琼对含顺铂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的控制,可作为预防和控制含顺铂联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理想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