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目的 研究大鼠外科脑损伤(SBI)模型脑组织中5-脂氧合酶(5-LOX)表达的空间分布、细胞定位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其在SBI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及SBI术后1 d(SBI-1d)组、3 d(SBI-3d)组、7 d(SBI-7d)组,每组18只.对SBI-1d、SBI-3d和SBI-7d组大鼠采用右侧额叶切除法建立SBI模型,Sham组大鼠只移除相应部位的颅骨,不伤及硬脑膜.采用干湿质量法测量损伤同侧、对侧脑组织的含水量;Garcia评分和杠杆平衡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确定5-LOX的空间分布及细胞定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5-LOX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蛋白表达;生物化学法测定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与Sham组相比,SBI-1d和SBI-3d组大鼠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增加(P<0.05);SBI-1d、SBI-3d和SBI-Td组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P<0.01),SBI-Td组大鼠的Garcia评分较SBI-1d、SBI-3d组改善(P<0.05).(2)5-LOX主要分布在损伤区周围的脑组织中,其中以神经元表达为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有表达.(3)与Sham组相比,SBI-1d和SBI-3d组大鼠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5-LOX、NF-κB表达增加(P<0.05),而SBI-7d组两者表达低于SBI-1d和SBI-3d组(P<0.05),其中5-LOX表达增加在SBI术后第1天最明显.(4)与Sham组相比,SBI-1d、SBI-3d和SBI-7d组大鼠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5),SBI-1d和SBI-3d组MDA含量增加(P<0.05).结论 SBI后,5-LOX主要表达于损伤区周围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有表达;且在SBI术后1d表达最多.5-LOX加重脑损伤可能与NF-κB表达增多以及氧化应激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2.
目的: 探讨部分肝切除术后Hedgehog(Hh)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以建立S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模型。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部分肝切除术组1(B)、部分肝切除术组2(C)。A、B组于术后24 h、C组于术后48 h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Ki-67、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Glioblastoma-2(Gli-2)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B、C组可见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C组可见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B、C组Ki-67、Shh、Ihh和Gli-2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1),C组Ki-67、Shh、Ihh及Gli-2的表达高于B组(P<0.01)。结论: 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被激活,可能参与促进肝脏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83.
目的 探讨供肝切取修整的方法及肝动脉常见变异,预防供肝切取修整过程中肝动脉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7月共计843例供肝切取修整及肝动脉变异资料,其中148例供肝采用肝肾分开切取方法,695例供肝采用腹部脏器联合切取方法.术中记录肝动脉变异类型和术中动脉误伤,重建变异肝动脉,形成单一的备吻合血管.结果 在843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变异者172例,总变异率20.4%(172/843),发生频率最高的为右肝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7例)及左肝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54例),高变异率伴随着高损伤率.结论 腹部脏器联合切取方法可减少肝动脉意外损伤发生率,熟悉常见肝动脉变异类型和精细的解剖是减少肝动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肝移植术的72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6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新发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为0.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分别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胃癌、肺癌和未分化肝肉瘤;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2~57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5~60岁,中位年龄53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6~38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4例患者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术至死亡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至死亡时间为6~10个月,中位时间8.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低于国外;确诊时间较晚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癌前病变和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5.
汪根树  李华  张琪  张剑  姜楠  汪国营  傅斌生  王冰  金海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2011,2(6):314-316,353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HBV 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者1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20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7例.无YMDD变异阳性病例.患者均联合应用替比夫定和...  相似文献   
186.
病历摘要 患者男,45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周于2009年2月11日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科.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常规体检发现肝脏巨大占位,患者无明显不适,无右上腹疼痛,偶伴反酸、嗳气.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呕血、黑便,无牙龈出血、鼻衄,无双下肢水肿.患者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查丙氨酸转氨酶(ALT)有轻度升高,暂时给予抗炎保肝保守治疗,当时未予特殊处理.今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尚可,小便正常,大便色黄,成形,每日1次,近1个月来体重骤然下降5 kg左右.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9余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烟1包/d,20余年.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187.
汪根树 《器官移植》2021,12(3):249-256
超标准原发性肝癌(肝癌)病人的肝移植机会、符合标准的肝癌病人等待肝移植期间因肝癌进展脱失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是当前肝癌肝移植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仑伐替尼等系统治疗药物及其联合其它治疗的综合治疗在晚期肝癌治疗中获得了突破性疗效,也为肝癌肝移植的降期治疗、桥接治疗和肿瘤复发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系统治疗药物的综合治疗可...  相似文献   
18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例接受肝移植术的多囊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其中1例同时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对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症、移植物功能、患者生存时间等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5±2.8)h(4~11 h);平均无肝期时间为(42±14)min(25~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250±1850)ml(2000~6500ml).围手术期患者死亡2例,其中1例于肝移植术后第39天死于肺部感染和MODS,另1例于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第59天死于MODS.1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第45天因肝动脉狭窄行再次肝移植术.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37 ~93个月),生存3年以上6例、5年以上4例、7年以上2例.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现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9.
目的探讨术中S-腺苷-L-蛋氨酸(SAMe)加入UW液和血浆冲洗液对热缺血损伤供肝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10min热缺血大鼠肝移植模型,分为A组:UW液灌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冲洗、B组:UW液灌注+血浆冲洗、C组:SAMe加入UW液灌注+血浆冲洗和D组:UW液灌注+SAMe加入血浆冲洗4组,观察肝组织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结构变化,并检测血清AST和透明质酸。结果C组和D组术后24h血清AST均低于B组(P〈0.05)。A组术后3h和24h血清HA高于B组(P〈0.05),B组复流后3h及24h血清HA均高于C组和D组(P〈0.05)。组织病理学表现B组复流后3h和24h肝细胞损伤和微循环紊乱较C组和D组明显;超微结构表现,A组复流后3h线粒体肿胀,肝窦内皮细胞肿胀,细胞核不规则,可见内皮细胞凋亡,大部分区域肝窦状隙明显狭窄,内皮层结构模糊,红细胞淤积,受压变形,白细胞附壁,可见内皮层完整性破坏;复流后24h,可见线粒体嵴断裂,核融解。B组内皮细胞损伤较A组轻,C组和D组超微结构表现微循环紊乱和肝细胞损伤表现较B组轻。结论供肝切取术中UW液中加入SAMe灌注保存,血浆冲洗液中加入SAMe可改善热缺血供肝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减轻肝细胞热缺血损伤,有利于10min热缺血供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对):无热缺血组(NWI)、缺血再灌注组(WI)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各组10只受体大鼠于术前1d、术后1、2、3、5d取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和ALT。NWI组于供肝灌注前及植入后0.5、1、2、3h,WI组于热缺血前及植入后0.5、1、2、3h,IPC组于IPC前、IPC后及植入后0.5、1、2、3h取肝组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其NO浓度。结果IPC可降低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血清AST和ALT浓度,提高再灌注早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降低再灌注晚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P〈0.05)。结论NO在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具有双重作用。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供肝再灌注后早期NO合成,改善肝脏微循环,同时抑制供肝再灌注后晚期NO合成,减轻过量NO的损伤作用,从而保护移植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