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Wistar大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C组,每组15只.用Lewis大鼠股骨与胫骨培养制成的MSC进行干预治疗,MSC组植入人胰岛细胞和MSC,对照...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三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485例病人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分离株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256例病人出现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率为52.9%(256/485),共分离出菌株356株,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60.1%(214/356),革兰阴性(G-)杆菌占39.9%(142/35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1%(66/82)和66.7%(28/42),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6.6%(16/24),肺炎克雷伯菌为61.1%(11/18).近两年G+球菌的菌株构成无明显差异,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菌两者的构成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以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为主.非发酵菌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应注意根据菌群变化特点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3.
再次肝移植五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例男性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 ,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例 )、急性排斥反应 (1例 )、慢性排斥反应并胆道感染 (1例 )以及胆道缺血并感染 (2例 )。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达利珠单抗、甲泼尼龙及他克莫司联合用药 ,必要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  3例治愈 ,已分别存活11个月、5个月和 1个月 ,2例分别于术后第 8d、第 10d死亡 ,1例死于多器官感染及功能衰竭 ,1例死于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有腹腔出血、多器官感染、胆道感染及切口感染等。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类病例的治疗选择策略及相应预后.结果 31例病例中,男28例,女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8.6+9.6)岁.平均发生时间在肝移植(271.29±149.32)d,合并严重肝动脉狭窄8例,合并胆漏1例,采用介入治疗8例、介入治疗+再移植术7例、再移植术5例.内科治疗8例,胆肠吻合术1例、2例病人放弃治疗.6例痊愈,均为再移植病人,好转7例,无效6例,死亡10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胆道感染(3例),非胆道病变(1例).总治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4%(6/31)和32.3%(10/31).反复介入治疗后无论施行肝移植与否,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3.3%,8/15).8例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有6例病情好转并相对稳定,1例胆肠吻合病人出现反复胆道感染.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方法 的诊断价值高于治疗价值,合理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及推迟再移植的时间,而正确把握再移植的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5.
李敏如  汪根树  张琪  赵辉  陈规划 《器官移植》2012,3(2):102-105,111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早期脓毒症时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19例肝移植患者,根据术后早期(14 d内)有否发生脓毒症分成脓毒症组(9例)和非脓毒症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30 min、术后1 d、3 d、7 d、14 d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 9例脓毒症的平均诊断时间为6 d。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0水平在术后1 d稍有上升(P>0.05),之后下降,其中非脓毒症组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脓毒症组TNF-α于术后7 d再次上升。非脓毒症组术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达水平较术前有所升高,术后3 d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14 d回复至术前水平;脓毒血症组术后HMGB1 mRNA表达均较术前显著上升,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在术后各时间点表达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均为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发生术后早期脓毒症时,外周血TNF-α上升时间与脓毒症发生时间是平行的,IL-10上升时间晚于TNF-α,但两个指标都并非持续升高,而HMGB1于脓毒症发病早期已明显升高,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提示动态监测HMGB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脓毒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6.
肌注型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小剂量肌肉注射剂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HBV)再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肝移植术且符合研究标准的130例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肌肉注射剂型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预防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术后监测HBV再感染情况并同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130例中128例术后血清HBsAg转为阴性并检测到HBsAb,平均随访12.2个月,HBV再感染率为6.3%(8/128);对照组再感染率为3.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肌注型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  相似文献   
167.
急性胰腺炎(AP)多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约15%的病人可能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AP为外科较常见的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凶险,病程进展迅猛,死亡率高达40%。传统认为AP的发病是胰管梗阻致胰液反渗、胰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结果。但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疗效并不佳。近年,人们发现各种炎症介质在AP  相似文献   
168.
843例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类型和避免变异肝动脉损伤的供肝切取及修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6年7月共计843例供肝切取和修整过程中肝动脉变异资料.结果 在843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总变异率为20.4%(172/843),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6.67%(57/843),其次为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占6.41%(54/843),来自腹腔干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66%(14/843),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54%(13/843),变异肝左动脉和变异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占0.83%(7/843),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1.54%(13/843),肝总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占0.95%(8/843).结论 肝动脉变异发生率较高,在供肝切取及修整过程中易受到损伤.熟悉肝动脉常见变异类型,并保持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和腹腔干的完整性是减少供肝变异肝动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9.
正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白三烯类介质(leukotrienes,LTs)的限速酶,其在正常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较少,病理状态时表达增多,甚至过度表达。5-LOX参与了脑缺血、脑损伤、脊髓损伤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2]。笔者对以5-LOX为靶点预防或干预该类疾病的可行性综述如下。1概述静息状态下,5-LOX通常位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当机体受内外各种刺激作用时,5-LOX则转移至  相似文献   
170.
目的探讨Zw10结合因子(Zwint)在原发性肝癌(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癌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肝癌肝移植受体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分别比较20例肝癌肝移植受体的20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Zwint信使核糖核酸(m RNA)表达情况和Zwint蛋白的表达水平;选取两个成功干扰Zwint表达的肝癌细胞系Hep G-2(si-Zwint-1组和si-Zwint-2组),以空白对照作为si-NC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Zwint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一致性;以Zwint蛋白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分割点,将入组病例分高表达组(22例)和低表达组(28例),分析Zwint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受体临床特征、总体存活率及无复发存活率的关系。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肝癌组织中Zwint m 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3)。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提示肝癌组织中Zwint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均为P0.05)。干扰肝癌细胞系Hep G-2的Zwint基因后,CCK-8及平板克隆实验显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均为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均为P0.05)。Zwint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和肿瘤、淋巴、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均为P0.05)。Zwint高表达组肝癌肝移植受体的总体存活率低于低表达组(P=0.02)。结论 Zwint高表达于肝癌组织,其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且Zwint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