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 探讨米卡芬净对肝移植患者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2月到2010年6月我院32例肝移植术后采用米卡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换用米卡芬净治疗前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FK506)与每千克体重剂量比值的差异.结果 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3.7%,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尤其对经过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产生耐药的菌株有良好效果.三唑类抗真菌药对FK506血药浓度/剂量比值[(1031±634.2)ng·ml-1/mg· kg-1]的影响明显高于换用米卡芬净治疗[(172.6±39.45)ng·ml-1/mg·kg-1]及停用抗真菌药时[(183.8±47.08)ng· ml-1/mg· kg-1]的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米卡芬净治疗对FK506 血药浓度/剂量比值的影响与停用抗真菌药后测定比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米卡芬净不影响体内FK506血药浓度/剂量比值,是治疗肝移植术后合并IFI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肝移植对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syndrome,HPS)的疗效及HPS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治疗26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PS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存活率、低氧血症的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HPS患者肝移植术后动脉氧分压随肝功能的好转逐步改善,99mTc大聚合白蛋白肺灌注扫描显示肺分流率明显下降。HPS患者肝移植术后28d的存活率为76.92%(20/26),1年存活率为61.54%(16/26),4年存活率为57.69%(15/26)。HPS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为53.85%(14/26);其他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大出血、伤口迁延不愈并感染、脑出血、高钠血症并高渗透压血症、肾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肝移植可有效延长HPS患者的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对HPS患者应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在人肝癌裸鼠肝脏移植瘤生长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人肝癌裸鼠肝脏移植瘤模型,使用L-arg进行干预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1)小剂量L-arg(0.5 g·kg~(-1)·d~(-1))组、大剂量L-arg(1g·kg~(-1)·d~(-1))组和对照组移植瘤重量分别为(985±76)mg、(328±35)mg、(586±56)mg;大剂量L-arg组移植瘤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小剂量L-arg组移植瘤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2)大剂量L-arg组移植瘤PC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小剂量L-arg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大剂量L-arg组NO水平较对照组和小剂量组显著升高(P<0.05),小剂量L-arg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4)大剂量L-arg组移植瘤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L-arg对移植瘤AI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L-精氨酸对肝癌具有双重作用.小剂量L-精氨酸可促进肝癌生长;大剂量L-精氨酸抑制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4.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胆管重建是原位肝移植术中之重要环节,长期以来被称作肝移植术之“Achille’s Heel”。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胆管狭窄(Biliary stricture.BS)是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主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7%~12.5%。随着我国肝脏移植术越来越多地开展.肝移植术后BS病例逐渐增多,其诊断和治疗亦愈显重要。本文对原位肝移植术后BS的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脏Hedgehog (Hh)信号的影响.方法 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以建立SD大鼠部分肝切除模型.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部分肝切除术组(B)、部分肝切除术+缺血再灌注组(C).A、B和C组于术后48 h取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和肝组织细胞核抗原(Ki-67)、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脑胶质瘤相关的致癌基因2(Gli-2)的表达.结果 C组ALT浓度高于A和B组(P<0.01),B组ALT浓度高于A组(P>0.05).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B组可见较多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少数处于不同分裂期的肝细胞;C组可见较多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多数处于不同分裂期的肝细胞.B、C组Ki-67、Shh和Ihh、Gli-2表达高于A组(P<0.01),C组高于B组(P<0.05).结论 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可能被激活,从而促进肝脏再生修复.肝脏缺血再灌注可能促进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部分肝脏切除术后肝脏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单纯热缺血组(WI)和缺血预处理组(IPC)。WI组于缺血前、再灌注后0.5、1、2、3h,IPC组于IPC前、IPC结束时、再灌注后0.5、1、2及3h分别切取肝脏组织约0.1g,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内皮型NOS(eNOS) mRNA和诱导型NOS(iNOS) mRNA。结果 两组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后早期eNOS mRNA表达均增强,IPC组的表达高于WI组(P〈0、01或P〈0.05)。两组肝脏热缺血再灌注1h后iNOS mRNA开始表达,IPC组的表达低于WI组(P〈0.05)。结论 IPC可能通过促进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早期eNOS mRNA的表达和抑制其稍后iNOS mRNA的表达,而发挥其对大鼠肝脏切除术中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的适应证和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接受再次肝移植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同期该中心再次肝移植率为4.7 %.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53 %)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其他常见的原因包括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22 %)和原发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肝移植术的72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6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新发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为0.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分别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胃癌、肺癌和未分化肝肉瘤;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2~57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5~60岁,中位年龄53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6~38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4例患者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术至死亡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至死亡时间为6~10个月,中位时间8.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低于国外;确诊时间较晚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癌前病变和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连续503例肝移植中出现15例肝动脉狭窄,根据临床表现、动态肝功能和彩色多普勒检查、CT动脉成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肝动脉狭窄10例,2例合并肝动脉血栓形成,再移植3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动脉支架植入5例,球囊扩张溶术后6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支架植入术后9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1月后发现肝动脉狭窄5例,介入治疗均行肝动脉支架植入,1例支架植入术后186天因胆道感染死亡。结论根据肝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时间、移植肝功能状态和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措施。再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肝动脉支架植入可挽救移植肝,改善移植肝功能,延长移植肝发挥功能以等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