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报道首例肝移植术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诊疗经过和化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经验。通过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 例 42岁男性病人在肝移植术后38个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经过适当的免疫抑制剂调整使其安全度过化疗期并获得缓解。复习相关文献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病人17例,1年以内的病死率高达52.94%。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病人染色体变异类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能和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索内毒素(LPS)、Toll样受体2(TLR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肺综合征(HPS)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肝肺综合征组(HPS组,31例,其中26例行肝移植术)、非肝肺综合征组(即未合并HPS的终末期肝病组,30例,均行肝移植术)和正常对照组(10名健康志愿者).各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21、28 d检测外周血LPS、Toll样受体2mRNA(TLB2mRNA)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iNOSmRNA)表达水平,及其肝随移植术后肝功能及低氧血症好转的术后变化.结果 HPS组术前LPS,TLR2mRNA,iNOSmBNA的表达水平较非HPS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PS组术前LPS,TLR2mRNA,iNOS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非HPS组LPS,TLR2mRNA,iNOS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S与非HPS组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随肝功能的改善,TLR2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亦逐步改善.结论 终末期肝病肠源性内毒素释放及其导致的TLR2mRNA和iNOSmRNA表达的增高可能是肝肺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3.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 0 (IL 1 0 ) ,并探讨IL 1 0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发病中意义。方法  41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IL 1 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时、术后第 1、3、6天血清IL 1 0浓度分别为 42 3 7± 3 1 6、3 51 2± 2 7 3、2 2 4 5± 2 3 6、1 0 3 6±2 1 7pg/ml,健康人血清IL 1 0浓度为 92 5± 2 1 6pg/ml。与健康人比较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时血清IL 1 0明显升高 (P <0 0 1 ) ,术后第 1、3、6天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 IL 1 0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04.
检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OS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 10 (IL - 10 ) ,并探讨 IL - 10在 AOS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6例 AOSC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 IL - 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法。结果  AOSC患者入院时、术后第 1、6、12 d血清 IL - 10浓度分别为 35 6 .9± 31.6 pg/ml、2 98.5± 2 7.4pg/m l、192 .4± 2 6 .1pg/ml、10 6 .3± 2 4.2 pg/ml,健康人血清 IL - 10浓度为 92 .5± 2 1.6 pg/ml。与健康人比较 ,AOSC患者入院时血清 IL - 10明显升高 (P<0 .0 1) ,术后第 1、6、12 d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  IL - 10参与 AOSC的病理过程 ,血清 IL - 10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05.
西罗莫司对人肝癌裸鼠肝脏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罗萸司(SRL)对人肝癌裸鼠肝脏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肝癌裸鼠肝脏移植瘤模型,使用SRL、他克莫司(FK506)进行干预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移植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 (1)SRL、FK506组和对照组移植瘤质量分别为(352±38)mg、(683±53)mg、(675±45)mg;SRL组移植瘤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10.378,P<0.01);FK506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SRL组移植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凋亡(f值分别为5.753和5.296,P<0.05),FK506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SRL组移植瘤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8.637,P<0.01);FK506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4)SRL组移植瘤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11.518,P<0.05);FK506对移植瘤凋亡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 SRL可通过减少肿瘤血管形成、阻I卜肿瘤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6.
由多种不同细胞产生的闩介素一6(IL-6)、白介素一8(IL.8)和白介素一Ic(IL刁0)等细胞团子在机体免疫应答调节网络发挥了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表明,IL七、IL.8及ILIO在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检测了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IL-6‘IL毛及IL刁0的浓度,并讨论它们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关系。且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实验组为我院普通外科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78例,其中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各26例,全部病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对照组为26例健康人。各组受试者于清晨空腹时抽静脉血sml,分离血…  相似文献   
107.
肝移植受者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受者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将100例肝移植受者按时间段分为3组,第1组为术后1个月~6个月,第2组为术后6个月至1年,第3组为术后1年~3年,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3组肝移植受者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用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肝移植受者SAS总分和不同时间段SAS总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SAS得分与第2组、第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肝移植受者SAS得分的因素为术后并发症、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影响第1组肝移植受者SAS得分的因素为术后并发症;影响第2组肝移植受者SAS得分的因素为术后并发症、性别和ALT;影响第3组肝移植受者SAS得分的因素为术后并发症和甲胎蛋白浓度。[结论]肝移植受者焦虑水平高于一般人群,肝移植受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并发症、性别、ALT浓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检测法测定了36例胃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均高于健康人,术前血清IL-10浓度高于术后,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IL-10浓度高于中,高分化者。结论:胃癌细胞可能产生IL-10,并籍此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IL-10可能是一个可反映胃癌分化程度,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9.
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完成的576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预防和治疗经验。结果9例患者术后并发侵袭性曲菌病,发病率为1.74%(9/576),首发感染部位为肺部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6例患者停用免疫抑制治疗,3例患者将他克莫司(FK506)或CsA降低到最低有效血药浓度。6例患者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其中1例先试用氟康唑)、3例首选伊曲康唑进行治疗。5例肺部感染患者痊愈,2例因肺部感染无法控制死亡,2例因并发多器官曲霉菌感染死亡。结论早发现并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早期、足量和足程使用抗真菌药物,积极行手术治疗是降低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治疗方式与时机的选择.方法 总结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5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支架植入和再次肝移植对肝动脉并发症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5例,2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治疗,术后均存活;3例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1例再次出现HAT,并再次移植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1个月内出现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stenosis,HAS)者12例,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2例;支架植入10例(治疗后因胆道缺血性改变行再移植4例);6例再移植患者存活4例,因颅内出血和感染死亡2例.术后1个月后出现HAS者8例,行肝动脉支架植入5例,肝功能好转.因胆道缺血性改变接受再移植1例.另外2例行保守治疗,情况稳定未作处理.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治疗应根据并发症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HAT的治疗以再次肝移植为主,HAS以介入治疗为主,一旦出现胆道缺血性改变,应及时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