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治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9月诊治的1例高危原发性前列腺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随访情况,总结现有文献讨论总结本病诊治心得。 结果65岁男性,因"前列腺电切术后2年,反复血尿3个月余"入院。术前MRI考虑为来源不清的盆腔巨大实性占位(115 mm×105 mm×85 mm),经直肠穿刺诊断为梭形细胞来源的肿瘤。行盆腔肿瘤切除+膀胱前列腺腺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Bricker术。术后病理提示为前列腺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CD117(+);Dog1(+);CD34(+);PSA(+);AR(+);P504s(+);Ki-67(2%)]。术后肿瘤组织全外显子测序提示为C-Kit基因(Exon 11 p.Q556-V560del)存在明显临床意义突变,筛选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比卡鲁胺(PSA平稳后停用)口服,术后随访18个月无肿瘤复发及不良并发症。 结论前列腺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罕见,需与前列腺其他良恶性肿瘤相鉴别诊断。全外显子测序了解其发病高危基因,同时筛选药物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2.
双J管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J输尿管支架管 (简称双J管 )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治疗已被广泛应用 ,自 1 997年 3月~ 2 0 0 0年 1 2月我院在 2 85例上尿路手术中使用双J管作支架及内引流。回顾性观察结果表明 :双J管引流有满意效果 ,同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 ,需在广泛使用时注意防治。现对双J管在临床应用上存在的并发症及防治作进一步的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85例 ,男 1 5 2例 ,女 1 33例 ;年龄1 7~ 76岁 ,平均 4 6 1岁。其中输尿管肾盂交界处狭窄成形 5例 ,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 1 0 2例 (一侧结石 91例 ,双侧结石 1 1例 ) ,输尿管狭窄行狭窄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并注入硬化剂治疗肾囊肿的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注入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56例。结果 5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囊肿消失者50例,囊肿缩小1/2以上者6例,2例行二次治疗后治愈,随访时间7个月至3年,均疗效满意,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可作为单纯性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106例行mPC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住院天数13 d,106例患者中93例成功Ⅰ期取净结石(87.7%)。13例行Ⅱ期手术,其中2例系因通道建立后出血较多,视野不清,予留置造瘘管7~10 d后Ⅱ期取石。11例有结石残留,其中6例经原通道、2例新建立通道再次行mPCNL取净结石,3例行ESWL。平均尿液转清时间2.5 d,肾造瘘管留置时间4~11 d,平均7.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mPCNL上尿路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结石清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骶尾神经阻滞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传统的经直肠穿刺的相对优势所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12月有前列腺穿刺活检指征患者64例,采用骶尾神经阻滞后行经会阴前列腺前列腺穿刺活检,采用VAS评分法探讨其效果。结果所有64例患者均完成骶尾神经阻滞,完成骶尾神经阻滞患者肛门括约肌均较阻滞前松弛,60例患者提睾肌反射及球海绵体反射较阻滞前减弱及完全消失,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估64例患者中0~1分者31例,2~3分者27例,4~6分3例,7分以上者3例,穿刺完成后6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发热,1例患者穿刺后出现尿道出血不止,其余患者均无需特殊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和无发热感染状况出现。结论骶尾神经阻滞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操作简单、方便及易行,安全及可行,尤其在基层医院,但仍存在诸多的可改进之处,后期研究中会针对性改良和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斜疝一次性手术方法。[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9月对12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斜疝患者在行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VP)同时,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效果良好,随访5个月至3年,未见疝复发及尿失禁、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斜疝的患者同时行TUVP和疝修补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复杂性肾结石[1]在治疗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1997年11月至2001年11月,作者采用深圳MZ-V型低能量液电式碎石机治疗复杂性肾结石22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25例,男139例,女86例。年龄7~82岁,体重20~110kg。结石位置:左肾88例,右肾97例,双肾24例,合并输尿管结石16例。结石大小:多发性肾结石110例(包括合并输尿管结石),结石长径0.5~2.4cm,较大肾结石66例,长径2.5~6.0cm,鹿角状结石34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的细菌学特点,了解常见致病菌的种类、菌谱特点、发生频率、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方法通过经皮肾穿刺或输尿管导管留取318例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患者肾盂尿液,统计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检出细菌3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33%(108/334),革兰阴性菌60.17%(201/334)。药敏试验结果不同于菌种抗菌谱,有明显差异。结论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菌种分布广,不同菌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明显,提示临床应根据不同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Resonance金属输尿管双J管和传统聚合物双J管在解除恶性疾病相关性输尿管梗阻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9例晚期恶性肿瘤侵犯或压迫输尿管引起上尿路积液的病例资料,均由我科同一治疗组医师逆行置入Resonance金属输尿管双J管(RMU组)或传统聚合物双J管(T组)解除梗阻,RMU组肾盂分离(31±10)mm,上段梗阻15条,中下段梗阻53条,术前肌酐115.5(85.7)μmol/L;T组肾盂分离(29±7)mm,上段梗阻7条,中下段梗阻16条,术前肌酐104(101)μmol/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两组置管成功率、支架引流通畅率、支架引流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1)共收集69例患者(91条输尿管单位)临床资料,进入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并进行后续研究者50例(68条输尿管单位),平均随访250 d;进入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并进行后续研究者19例(23条输尿管单位),平均随访203 d。(2)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和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置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7% vs 87.0%,P>0.05),在30 d、60 d、90 d各时间点,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引流通畅率均明显高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且平均引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46.0% vs 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esonance金属双J管用于解除恶性疾病相关性输尿管梗阻时,置管成功率与传统聚合物双J管相当,引流效果优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0.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高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2例输尿管结石ESWL治疗失败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中改输尿管切开取石21例,输尿管镜取石41例。证实输尿管明显病变48例,其中炎性狭窄14例,息肉12例,肉芽组织包裹9例,结石嵌顿5例,术后狭窄2例,扭曲畸形1例。结论 Ⅰ类和Ⅱ类结石首选ESWL,病程长、结石停留时间长、肾功能差的Ⅲ类结石不宜选择ESWL。经ESWL治疗失败后,输尿管上段结石宜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下段结石宜行输尿管镜取石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