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目的:分析饮食习惯对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发病的影响。方法:研究人群为1992年在北京市三个社区随机抽取的3257名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2000年随访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饮食习惯对2000年新发ET患者的影响。结果:1992年人群中2000年新发病例共82例,ET组每周3次以上食用豆制品的比例为19.8%,而非ET组为32.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Х^2=5.370,P〈0.05),男性ET经常吃鱼虾的比例(25.5%)明显低于非ET患者(44.4%),Х^2=3.964,P〈0.05。结论:豆制品和鱼虾对ET发病有显著性影响,豆制品对于ET尤其是女性有保护作用,在男性ET中鱼虾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2.
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调查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分析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在2000年对一个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人群的55岁以上初老年和老年人的样本2660例,采用自评量表CES-D评定抑郁症状的有无,并和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地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0.05).分层分析显示,女性(17.4%)和农村老年人(20.9%)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于男性(9.6%,χ2=34.6,P<0.01)和城市居民(7.4%,χ2=102.5,P<0.01).抑郁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ADL)(χ2=96,P<0.01)、慢性病患病情况(χ2=39,P<0.01)密切相关.结论:女性、居住于山区、低教育水平并患有慢性病及日常生活能力差的老年人更易出现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慢性疾病对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按类分层、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原则,在北京市城乡社区老年人群中抽取样本人群,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采用综合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在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中,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城市老年人。在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农村老年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区未患该种疾病的老年人。出现听力障碍的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区听力正常的老年人。结论应积极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身心健康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使老年人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4.
机械通气在SARS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机械通气在SARS病人治疗中的应用,对重症SARS病人经一般面罩、鼻导管吸氧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者,改用机械通气。根据情况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或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造口后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结果220名SARS病人重症者131例,进行机械通气者32例,占全组病人的14.55%,占重症病人的24.43%。仅用无创机械通气者24例,占机械通气病例的75%,占重症病例的18.32%。有创机械通气者8例,占机械通气病例的25%,占重症病例的6.11%。其中气管插管6例,占机械通气病例的18.75%,占重症病例的4.58%;气管切开造口3例(其中1例先行气管插管,后又行气管造口),占机械通气病例的9.38%,占重症病例的2.29%。机械通气者中死亡16例,占全组病例的7.27%,占重症病例的12.21%,占机械通气病例的50%。气管插管6例中,死亡5例,占83.33%;改善、痊愈者仅1例,占16.67%。气管造口3例,均死亡。重症病人未进行机械通气者99例,占重症病例的75.57%,其中死亡3例,占3.03%;改善、痊愈者96例,占96.97%。机械通气者中,并发气胸、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者共7例,占机械通气者的21.88%。提示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SARS病人治疗中有积极意义;但有创机械通气应慎用。气管切开造口术对其治疗无特殊积极意义,气管插管的适应证宜严格掌握,插管应在麻醉下实施。  相似文献   
95.
调查1992、2000、2007和2012年北京老年人照料者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合理化建议。方法 本研究根据中国第三—五次人口普查北京市的抽样资料为依据,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西城区小红庙社区的2个居委会(城区)、大兴区魏善庄镇的9个自然村(近郊农村)以及怀柔区渤海的3个自然村(山区农村)作为调查点,分别于1992、2000、2007及2012年对调查点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及随访。结果 1992、2000、2007及2012年北京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配偶和儿女。2007—2012年北京老年人由配偶照料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保姆和其他照料者的比例略有上升。1992、2000、2007及2012年北京男性老年人由配偶照料的比例均高于女性老年人,而由儿女照料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老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992、2007及2012年北京城市老年人由配偶照料的比例均高于农村老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992、2000、2007及2012年北京城市老年人由儿女照料的比例均低于农村老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992、2000、2007及2012年北京老年人均以居家养老为主,儿女照料逐渐减少,配偶照料逐渐增多。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关注照料者的身心健康,为家庭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经济补贴和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96.
健康指标对老年人发生死亡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依赖)、健康自评及认知功能等健康评价指标对老年人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1992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样本,问卷调查3257例55岁以上人群,并于1994、1997和2000年对该样本进行随访,8年累计死亡1155例,失访399例。对死亡与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人死亡与生存在性别、年龄、文化及地区上存在明显不同。有生活依赖、健康自评差和认知水平低的老年人死亡危险性高。控制混杂因素(性别、年龄、文化、地区及慢性病史)后,上述趋势依然存在。进一步分析在控制生活依赖以外的所有因素,结果生活依赖与死亡存在独立的关系,联系更密切(OR=2.279,95%CI:1.573~3.302)。以相同的方法分析健康自评和认知功能也存在同样的结果(健康自评较差者OR=1.920,95%CI:1.412~2.412;认知功能异常者OR=1.888,95%CI:1.316~2.709)。结论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自评以及认知功能分别对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它们对死亡既有共同作用,也是相对独立的预测指标。对于评估老年人的健康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社会因素对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通过调查老年慢性多脏器疾病患者的医疗服务现状,对医疗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采用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宣武医院周边地区老年人,年龄≥60岁。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共206名;小红庙社区居民为对照组,共110名。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主要就诊医院、就诊原因及年医疗费用等。结果两组比较性别无显著性差异;从年龄上看,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疾病者(59.2%)明显高于对照组(22.7%)(P<0.01);从残障及生活自理情况看,研究组亦明显差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56.9%的患者患病后选择社区卫生站、乡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就诊,而研究组仅15.6%选择社区医院就诊,84.5%优先选择区县级、省部级医院就诊,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患者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目的大部分为单纯开药,两组分别为67.1%和6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多脏器疾病的患者,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暂不适合他们的需求。故而,探索更有利于不同程度老年患者病情康复的医疗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0.
老年肝硬化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东  张玫  汤哲 《山东医药》2010,50(16):75-76
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肝硬化的临床转归及用于评估预后的风险指标。方法选取172例老年肝硬化住院患者,通过电话和追踪等随访研究方法,分析肝硬化患者住院时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对住院期间和中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老年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3、6个月、1、3、5 a生存率分别为86.6%、85.3%、76.2%、73.1%、42.0%、21.8%,平均生存期为3.84 a。8个住院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肌酐(Cr)、上消化道出血(UBIG)、肝肾综合征(HRS)、肝性脑病(HE)(P〈0.05)。5 a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为TBIL、ALB、PT、INR、Cr、尿素氮、低密度脂蛋白、腹水、HRS、HE(P〈0.05)。结论常用肝肾功能指标和主要并发症与老年人肝硬化患者住院转归和5 a转归显著相关,老年人肝硬化患者5 a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