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近来Barr、Ranki等人1978、1979年指出醋酸α-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esa(ANAE)的反应是小鼠和人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细胞内标记物。Mueller等在细胞涂片和恒冷箱切片的研究中指出有六氮付品红存在时,其水解作用物的结果使ANAE在T淋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小白鼠胚胎及生后在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的变化。12~20天小白鼠胎胚和生后1~21天幼鼠至其成年,随着心肌分化的进展和功能的完善化,线粒体的体积由小渐大,数量由少增多,形态为粒状、杆状,沿肌原纤维成行排列。  相似文献   
13.
中性粒细胞巯基反应强烈者在未改水未治疗的患病组占75.83%,与改水后组(10.35%)、治疗后组(1.30%)及正常对照组(0.87%)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后三组间则无明显差异。表示经过长期改水和治疗的病人,中性粒细胞内巯基的反应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巯基在红细胞呈阳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呈中等强阳性;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呈极强阳性反应,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T淋巴细胞的酸性α-醋酸萘酯酶反应,在改水后组与治疗组之间,以及与健康人相比未见明显差异。ATP酶和硷性磷酸酶的活性反应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在教学上和细胞学研究上都是人们经常观察的对象。我们在60年代研究小白鼠肝脏的发育分化时,曾引用过Fain和Wolfe氏法显示线粒体,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后来我们又用该法(略加改进)显示小白鼠和豚鼠的肾、小肠、胰腺、心肌、和人的大脑、小脑、脊髓等细胞的线粒体,并与Bensley,Regaud,Altman-Meres等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法显示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5.
1877年Ehrlich首先记载了硷性苯胺染料有异染性特征。其后有许多学者对肥大细胞的异染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已知甲苯胺蓝、天青、美蓝、硫堇、结晶紫等多种硷性染料以及中性红等都能显示肥大细胞。我们从1953年起,20多年来一直使用吉姆沙氏液染小白鼠的肥大细胞,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满足了教学需要,兹介绍如下。方法 1.将小白鼠击头杀死或一手按头一手拉尾处死后,用水打湿腹壁皮肤后再剪开,取出小块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分离针轻轻分离成铺片。  相似文献   
16.
教学和科研用的切片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和长期保存,故要求所用封固剂是近于中性、无色或微有颜色的,其折光率与所用的载玻片、盖玻片、透明剂等的折光率相近。因折光率与透明度成正比,与未着色的组织识别力成反比,若封固剂的折光率高于组织,则透明度较佳,但识别力较差;反之,若折光率低于组织,则透明不良,但未染色部的识别较为清楚。一般实验室多用进口的加拿大树胶或山达脂等作为封固剂。我们从1956年起试用国产松香作封固剂代替加拿大树胶和山达脂,得到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