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摘要】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TLIF)与内镜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PLIF)对腰椎生物力学效能的影响。方法:采集1例24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腰椎L3~L5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包含L3~L5椎体皮质骨、松质骨及后柱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以往研究数据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回顾性分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LIF)治疗的40例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数据,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Endo-TLIF组(n=19)和Endo-PLIF组(n=21),测量融合器位置、角度并计算关节突关节保留百分比,作为确定有限元手术模型融合器放置位置及角度的依据,最终构建Endo-TLIF+45°融合器、Endo-TLIF+60°融合器、Endo-PLIF+45°融合器、Endo-PLIF+60°融合器4种有限元手术模型。观察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以及终板、融合器、螺钉、棒、骨-螺钉界面的最大峰值应力。结果:所有手术模型与完整模型相比,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均显著降低。在所有手术模型中,融合节段终板的最大峰值应力在前屈工况下均显著增加。Endo-PLIF模型的骨-螺钉界面最大峰值应力在左、右旋转工况下较Endo-TLIF模型显著增加(23%~84%)。60°融合器模型的终板及融合器峰值应力均高于45°融合器模型。在左、右旋转工况下,Endo-PLIF模型内固定物和终板的应力较Endo-TLIF模型明显增加。结论:相较于Endo-TLIF,Endo-PLIF手术后内固定周围应力显著增加,尤其在旋转活动方面应力增加幅度更为明显,内固定失败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雌激素水平和衰老因素影响的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是调控雌激素分泌的内分泌轴,除了调控女性生殖以外,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将其归属于肾的范畴。研究证实海马不仅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衰老疾病的发病息息相关,而且是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高级中枢,因而海马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肾脑相关理论作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肾主骨生髓,髓充于骨,汇于脑"的理论内涵表明脑、肾、骨三者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从肾脑相关理论入手,探讨海马-HPOA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调控作用,旨在进一步阐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丰富中医肾脑相关理论及发挥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Ⅲ期Kt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 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I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身高,体重,手术节段,骨密度,骨水泥量,手术时间,椎体高度丢失率,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和内科合并症等。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手术方式、手术节段、病程、骨水泥渗漏、术前Hb、椎基底静脉型渗漏和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与隐性失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病程≥6周、骨水泥椎基底静脉型渗漏和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以及术前Hb越低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越多。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用高糖高脂饲料+高糖高脂乳制+蔗糖水三联法喂养,6周后选择符合食源性肥胖(体质量≥正常组体质量均值+2倍标准差)的大鼠,予以单次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 28 mg·kg~(-1),12周后将空腹血糖≥11.1 mmol·L-1,且有多饮、多尿、多食、体质量减轻等现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组(0.5 g·kg~(-1))和二甲双胍组(0.5 g·kg~(-1)),连续干预12周。实验末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取血测定大鼠相应生化指标。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200b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心功能受损,心肌胶原纤维沉积增加(P0.01),心肌组织破坏程度明显;心肌组织中miR-200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VEGF,TGF-β1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HMI,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肌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P0.05),心肌组织破坏程度减轻;心肌组织中miR-200b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VEGF,TGF-β1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能是通过降脂,上调miR-200b的表达并抑制VEGF,TGF-β1,CollagenⅠ的表达水平,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6.
正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特点,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其形成与地域气候、文化背景深刻关联。岭南的湿热环境及人群偏嗜湿冷的饮食习惯,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岭南人独特的脾虚体质。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病位在骨,其本在肾,但也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合肌肉主四肢"等生理机能相关联,脾虚作为OP发病的重要环节正逐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笔者现基于岭南人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47.
目的总结并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腰椎1-4、股骨颈及髋关节部位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部住院并进行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检测的183例围绝经期女性,分别测定其腰椎1-4总体BMD、左侧股骨颈及左髋关节全部BMD,同时分析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 183例患者中,检出骨质疏松39例(21. 3%),其中腰椎1-4、左股骨颈和左髋关节BMD各检出骨质疏松33例(18. 0%)、20例(10. 9%)、13例(7. 1%)。腰椎总体骨质情况与股骨颈、髋关节检查结果相符的各有129例(70. 5%)、119例(65. 0%),股骨颈总体骨质情况与髋关节检查结果相符的有137例(74. 9%)。在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同一组病人腰椎1-4骨密度左髋关节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BMI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相关。骨质疏松与年龄呈正相关,与BMI、腰椎1-4总BMD、左股骨颈BMD、左髋关节BMD负相关,腰椎1-4 BMD与骨质疏松相关程度最高。结论腰椎整体骨密度呈现虚假升高趋势,腰椎1-4 BMD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 6%、100%,股骨颈分别为51. 3%、100%,髋关节分别为33. 3%、100%;年龄增长、BMI偏低会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Ⅲ期Kü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1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9.
背景:目前对去卵巢大鼠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时间点大鼠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去卵巢大鼠不同时期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3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线组、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实验开始先将基线组处死,假手术组及去卵巢组于术后第4,8,12周分次处死。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定L1-3及股骨不同分区(头颈部R1区、转子部R2区、股骨干R3区、股骨整体R4区)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雌激素水平。对大鼠体质量、离体骨密度、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雌激素水平、月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离体腰椎及股骨骨矿含量、骨密度均较基线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第8,12周时均显著改善(P<0.05),腰椎、股骨各区域骨量丢失幅度最大的为L1及股骨转子区。2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较基线组、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5),第8,12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去卵巢组第8,12周血清雌激素较假手术组及基线组明显降低(P<0.01,P<0.05)。4月龄与大鼠体质量、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正相关,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与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提示去卵巢后大鼠腰椎、股骨骨量变化呈先快速降低、再缓慢回升的趋势,其中L1及股骨转子部受影响最大;骨转换指标在去卵巢后显著加快、后期逐渐回归正常;雌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为第1个月先升高、后期快速降低;体质量、骨转换指标及雌激素水平与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对比泼尼松龙(PRE)和地塞米松(DXM)致骨质疏松过程中对大鼠骨量和骨转换标志物、雌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取3月龄SPF级雌性大鼠46只,随机分成4组:基线组(BL组)6只、年龄对照组(AM组)12只、泼尼松龙组(PRE组)14只、地塞米松组(DXM组)14只。BL组于实验开始时麻醉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予常规饲养,PRE组以5mg/kg PRE每天一次皮下注射,DXM组以1mg/kg DXM每周两次皮下注射,于干预后1、2、3个月(M1、M2、M3)分3批麻醉处死取材。每次取材时立即取子宫、肾上腺称重,并收集血清以检测血清内雌激素、PINP及β-CTX水平、收集腰1-3椎体以检测腰椎骨密度(BMD)。结果 PRE组各时间点BMD值[(0.183±0.027、0.230±0.005、0.259±0.014)g/cm2]及DXM组各时间点BMD值[(0.191±0.010、0.208±0.012、0.200±0.004)g/cm2]均较AM组[(0.251±0.014、0.275±0.009、0.281±0.008)g/cm2]明显下降(P<0.05),其中DXM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且在M2及M3,DXM组BMD值明显低于PRE组(M2:P<0.05;M3:P<0.01)。PRE组干预初期,其血清雌激素水平(36.54±20.40μg/L)较AM组(148.74±40.33 μg/L)明显降低(P<0.01),但随着干预时间延长, M3时(130.85±18.95 μg/L)增长至与AM组(126.64±69.12 μg/L)相接近水平(P>0.05),但在DXM干预下,雌激素水平在各时间点[(93.13±31.27、91.77±33.14、98.83±10.58)μg/L]均低于AM组[(148.74±40.33、140.01±28.46、126.64±69.12)μg/L](P<0.05)。两种GC干预下,PINP及β-CTX均显著高于AM组(P<0.01),且PRE干预后各时间点PINP水平[(1410.33±882.40、2089.23±1623.61、1546.88±644.68)μg/L]显著高于DEX组[(258.70±139.42、220.89±92.82、483.36±225.82)μg/L](P<0.05)。结论 地塞米松诱导骨量减少的能力明显强于泼尼松龙,这可能与其更大程度地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以及更有效地限制成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