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收集6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和(或)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68例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病例中,鼻腔鼻窦14例(20.6%),韦氏淋巴环13例(19.1%),咽旁间隙8例(11.8%),颈部淋巴结群33例(48.5%)。组织学分类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2例(91.2%),B细胞型41例(60.3%),其中以弥漫大B细胞型27例(39.7%)最为常见,其次为滤泡性淋巴瘤6例(8.8%);T细胞型21例(30.9%),其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6例(23.5%)。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5型。弥漫肿胀型15例(22.1%),单一肿块型3例(4.4%),多发淋巴结肿大27例(39.7%),溃疡型7例(10.3%),混合型16例(23.5%)。结论 CT和MRI能清楚显示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并对组织学类型有一定提示作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肝癌微波消融术疗效的作用。方法对35例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的肝癌患者,于术前1-3天、术后2天、30天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微波消融术前、后不同b值(300、500、700s/mm2)下肿瘤组织ADC值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不同b值条件下,术前、术后的肿瘤组织平均ADC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b值的升高,平均ADC值亦逐渐升高;术后各组的ADC平均值较术前升高,术后30天ADC平均值较术后2天平均值高。结论 ADC值与肝癌微波消融术后的肿瘤坏死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肝癌微波消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良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CTPI检查,分别重建灌注参数图,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Delay)图像。根据TTP与CBF图上异常范围的不相匹配区域定为良性脑缺血区,并分别测量各灌注参数图参数绝对值。本组全部病人治疗后48 h内均进行CTPI复查。结果 30例首次接受CTPI检查患者中,27例显示TTP延长,其中24例可见CBV/CBF减低,20例可见TTP/CBF不相匹配区存在;治疗后复查CTPI病例中,8例良性缺血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CTPI除能发现脑梗死区、半暗带外,还可诊断出良性脑缺血区,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资料,全部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朵草坪状增厚型11例,弥漫型5例,结节隆起型3例,混合型2例。结论腺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草坪状或弥漫性的膀胱壁增厚,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重视腺性膀胱炎和其它膀胱肿瘤合并存在的可能,增强扫描对于膀胱内多灶病变的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0排灌注CT(PCT)扫描时间间隔对放射剂量及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PCT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分别采用2种不同数据重建方法:①全部数据法:选用全部预设的20个容积数据单元重建;②间隔数据法:间隔选取一个容积数据单元,共10个.分别测量梗死区及对侧镜像区灌注参数图(C BV、CBF、MTT)兴趣区绝对值及同层梗死面积范围,并计算二种数据重建方法产生的有效放射剂量值.比较二种重建方法测量的主要灌注参数值和梗死面积的差异、相关性及放射剂量.结果 两种方法计算的CBV、CBF、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量CBV、CBF、MTT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r=0.55).全部数据法、间隔数据法产生有效放射剂量分别为12.04mSV和6.24mSV,后者相当于前者的52%.结论 增加320排PCT成像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值及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影响,并且可以明显减少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86.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部病变患者35例进入研究.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梗死15例,脑肿瘤10例,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对患者行常规T2WI、T1WI、SWI序列、MRA及增强T1WI.分析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势.结果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病灶.对于静脉畸形,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对于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对于脑肿瘤,SWI可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对于静脉窦血栓,SWI可清楚显示深部引流静脉及脑表面扩张的静脉网.结论 与常规MRI及MRA检查相比,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脑肿瘤的血管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病变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 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确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8.
腮腺肿瘤的CT及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0例腮腺肿瘤的CT及MRI的表现。结果:9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74例(82.2%),恶性肿瘤16例(17.8%)。在CT/MRI上,良性肿瘤大部分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而恶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腮腺深叶或跨叶,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淋巴结转移。结论:CT和MRI检查均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并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肺灌注成像技术(MRPP)与DSA对照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肺栓塞患者,均行MRPP及DSA.通过在上、中、下肺野和异常区域内设置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获取灌注峰值信号强度及灌注图像.结果 18例诊断肺栓塞的患者MRPP共发现55个肺灌注异常区,DSA显示66处肺栓塞.MRPP中,正常灌注与灌注缺损区及低灌注区的峰值信号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MRPP能够显示肺栓寒的灌注缺损区和低灌注区,对肺栓塞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0.
SARS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与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暴发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2003年2月底,该病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经多个国家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现初步认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体。我们收集65例在本院住院治疗的SARS患者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