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目的:探讨继发性卵巢腺癌的CT和MR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有明确病理诊断的继发性卵巢腺癌29例,其中有完整CT资料者21例,有完整MR资料者8例。CT采用常规四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范围包括肝顶部至耻骨联合下水平。MR采用常规轴、矢、冠平扫及增强扫描。体线圈、呼吸门控技术。影像征象与病理结果相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灶为胃癌的10例,结肠癌12例,直肠癌6例,胆管癌1例。双侧卵巢腺癌13例,单侧卵巢腺癌16例,共42个病灶。其中I型占14.3%、Ⅱa型占4.7%、Ⅱb型占9.5%、 c型占28.6%、Ⅲ型占42.9%。肿块多数分界清楚(71.4%),出现"瘤内囊"19%,腹水征34.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9%等。结论:继发性卵巢腺癌为单侧或双侧卵巢发生的Ⅱc型或Ⅲ型肿块。囊实性分界清楚或肿瘤内出现"瘤内囊";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合并少量或无明显腹水等征象均为其特点。掌握并擅于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将达到对疾病的更加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探讨裸鼠Bel7402肝癌经腺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脱氧胸苷激酶(Ad.CD-TK)双自杀基因治疗后的DWI特点,进而判定DWI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术后疗效评估.方法 采用细胞悬液法成功制作Bel7402肝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30只,采用数宁表法随机抽取20只裸鼠作为治疗组,前3d每天瘤内注射Ad.CD-TK重组腺病毒,然后给予前体药5-氟胞嘧啶(5-Fc)和丙氧鸟苷(GCV)腹腔注射治疗;另10只裸鼠作为对照组不做治疗.两组鼠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行MR扫描,测量肿瘤ADC值,计算肿瘤体积,并采用t检验比较.MR扫描结束后立即取肿瘤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观察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情况,计算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并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 治疗后10 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724.16±57.45)和(754.57±66.84) m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88,P>0.05).治疗后10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肿瘤ADC值分别为(0.98±0.11) ×10-3和(0.68 ±0.04)×10-3mm2/s,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是(23.25±6.57)%和(2.57±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73和5.874,P值均<0.01).结论 DWI能有效反映Ad CD-TK双自杀基因治疗裸鼠Be17402肝癌的早期组织微观情况,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3.
磁共振观察宫颈癌放疗后盆部骨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宫颈癌放疗中与放疗后盆部骨髓MR改变。探讨MR成像对显示盆部骨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及治疗中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行盆腔的轴位SE T1WI,轴位及矢状位TSE T2WI,冠状位SPIR,以及Gd—DTPA增强后T1WI SE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在MR图像上观察盆部骨髓在放疗前后的信号改变。结果骨髓信号最早出现改变是在外照射开始后第8天,患者受照剂量在12Gy时。放疗早期,骨髓在T1WI,T2WI及SPIR序列上信号升高,T1WI增强扫描见强化。放疗晚期,骨髓的T1WI,T2WI信号升高程度增加,SPIR序列出现信号降低,T1WI增强扫描,骨髓强化不明显。53%的患者在T1WI、T2WI上,18%的患者在SPIR序列上见照射野外骨髓信号有改变。结论宫颈癌外照射放疗可引起照射野内、外骨髓多种MR信号改变,并有一定规律性,对宫颈癌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4.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级别膀胱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膀胱NE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参照2010年WHO消化道NET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级并分为低级别组(G1和G2级)和高级别组(G3级),比较组间临床及CT表现差异。结果 17例膀胱NET中,G1级6例,G2级2例,G3级9例;低级别组8例,高级别组9例;组间性别及年龄(t=-3.43,P=0.03、0.04),肿瘤最大径、囊变坏死、周围侵犯及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级别组动脉期肿瘤绝对强化程度[(58.62±12.45)HU]高于高级别组[(31.88±8.86)HU,t=5.15,P<0.01]。结论 不同病理级别膀胱NE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5.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细胞癌的MRI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治疗后的早期MRI表现。方法:29例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患者在HIFU治疗前、后行腹部轴位T1WI,轴位T2WI,冠状位SPIR,以及Gd-DTPA增强后T1WI轴位、FFE序列冠状位扫描。观察HIFU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及MRI信号改变。结果:HIFU治疗36个瘤灶,其中28个缩小(77.8%),5个增大(13.9%),3个无明显变化(8.3%);T1WI增强30个瘤灶(83.3%)出现无信号增强区,12个瘤灶无增强区周围见环状增强,7个强化环内见低信号环(T1WI、T2WI、SPIR)。治疗后T1WI19个(52.8%)信号强度增加,T2WI17个(47.2%)信号强度减弱。结论:HIFU治疗后,肝癌瘤灶内可出现多种MRI信号改变,MRI是HIFU治疗效果评估的一种无创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0例,周围型4例;其中左肺8例,右肺6例;边界清楚,直径1.8-7.3cm,平均直径(5.01±2.12)cm。密度多均匀,肿块呈分叶征7例,边缘可见短毛刺4例,出现血管支气管包埋征5例,2例可见小斑点样钙化,其中4例合并阻塞性肺炎,9例伴有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本组14例中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5例。结论 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最终确诊还需依靠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的半定量与定量参数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行前列腺DCE-MRI及穿刺病理活检的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各30例;DCE-MRI图像后处理绘制感兴趣区(ROI)并测量半定量参数,包括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达峰时间(TTP)、强化峰值(SImax)、早期强化率等(SI1'/SImax),以及定量参数包括Ktrans、Kep、V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组与BPH组TIC曲线类型有显著差异:PCa组中III型曲线超过一半;BPH组中I型曲线占2/3。半定量参数TTP、SImax、SI1'/SImax在PCa组分别为(115.3±32.1)s、(2.73±0.62)mmol/L、0.79±0.21;在BPH组分别为(271.6±29.2)s、(2.25±0.54)mmol/L、0.53±0.30。其中TTP、SI1'/SI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定量参数Kt r a n s、Kep、Ve在PCa组分别为(0.28±0.19)/min、(0.42±0.29)/min、0.61±0.28;在BPH组分别为(0.17±0.26)/min、(0.34±0.24)/min、0.55±0.31。其中Ktrans、Ke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表现为II型TIC曲线的PCa病例与BPH病例之间比较各定量参数,其中Ktrans值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E-MRI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以I型曲线诊断BPH及III型曲线诊断PCa均有较高准确率,结合定量参数Ktrans、Kep值,对PCa诊断有进一步价值。  相似文献   
178.
319例咯血患者的病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咯血的病因,评价影像检查与纤支镜检查对咯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3年11月间的319例咯血患者的影像、纤支镜与临床资料。男170例,女149例,年龄23~84岁,平均59.5岁。结果胸片与纤支镜对咯血的病因诊断率不高,分别为39.81%、42.31%。在各种检查万法中,CT的诊断率最高,为66.46%。CT与纤支镜相结合可提高对咯血病因诊断率,达72.41%。CT对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结论影像检查是诊断咯血病因的重要手段,CT检查与纤支镜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对咯血病因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9.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