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癌性脑梗死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像学广泛应用的今天 ,脑转移癌诊断不难 ,但有一种与癌有关的脑部病变却报道甚少 ,病初不易诊断 ,我们称之为癌性脑梗死。现报道 2例如下。临 床 资 料一、一般资料 :例 1,女 ,37岁 ,农民。病前有下稻田史。例 2 ,女 ,45岁 ,干部。 2例病人既往体健。二、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骨关节结核影像学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术前诊断骨关节结核的手术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术前影像学均诊断为骨关节结核,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及相应部位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骨质破坏伴骨硬化缘环绕、死骨,冷脓肿形成及脓肿壁钙化。MRI表现为椎体骨炎、骨质破坏,或椎间盘破坏、椎间盘裂隙状强化及椎旁脓肿形成。手术病理证实33例为结核病变,诊断符合率86.8%,其中脊柱结核20例,髋关节结核5例,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骶髂关节结核各2例。结论 骨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提高骨关节结核的正确诊断率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方法 收集19例GISTs,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患者行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 结果 19例GISTs,发生于胃10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其中良性者4例,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从4cm到11cm不等;其中4例为腔内型肿块,13例为腔外型肿块,2例为腔内-腔外生长。15例肿块密度不均,2例可见钙化影,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患者伴有肝多发转移。 病理: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多位于胃肠黏膜下层、肌层或管腔。4例肿块可见纤维性包膜,13例切面呈灰白色,6例呈褐色、红色。12例与周围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粘连。19例均未见明确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梭形细胞型15例,混合型3例。15例肿瘤细胞有一定异型性,可见个别核分裂。免疫组化:CD34(+~+++)13例;CD117(+~+++)9例;Vimentin(+~+++)10例;SMA(+)1例;S-100均为阴性。 结论 影像检查对GISTs的定位和提示诊断有重大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鞍区占位病变的CT、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垂体大腺瘤20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4例、胶质瘤4例、Rathke’s囊肿3例、皮样囊肿3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性、定位诊断。结论CT能准确显示鞍区肿瘤钙化和骨质破坏程度,MRI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2WI直方图鉴别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单发转移瘤瘤体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BM和单发转移瘤患者103例,其中GBM组57例,单发转移瘤组4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检查(T1WI、T2WI、T2-FLAIR和增强后T1WI)。采用Image J软件于肿瘤最大层面手动勾画瘤体边界,计算直方图相关参数,包括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峰度值和偏度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GBM与脑单发转移瘤的直方图各参数,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GBM组的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均高于单发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95% CI (0.681,0.862),P<0.001]、0.719[95% CI (0.616,0.822),P<0.001]和0.767[95% CI (0.674,0.860),P<0.001]。以均数临界值为509.575,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为0.719,特异度为0.783;以标准差临界值为58.844,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652;以中位数临界值为550.500,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为0.719,特异度为0.826。结论 肿瘤瘤体T2WI直方图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均可用于GBM和脑单发转移瘤的鉴别,其中以均数的鉴别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钆喷酸葡胺(Gd-DTPA)和不同b值对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和61例临床怀疑肝肿瘤的患者,均行增强前、后两次DWI扫描,对比分析DWI图的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最终44例患者共56个病灶和20例正常肝志愿者纳入研究,分为正常肝组(20例),肝囊肿组(16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组(14个病灶),肝细胞癌(HCC)组(15个病灶),肝转移瘤组(11个病灶)。相同b值下比较,增强前后两次DWI各组SNR值、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DWI所得平均ADC值较增强前DWI所得平均ADC值有所减小,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下比较,增强后DWI各组的SNR值、CN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值随b值的增大而减小;ADC值差异除肝囊肿组、转移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DC值随b值增大而减小。结论钆对比剂Gd-DTPA对肝脏DWI图像质量和ADC值无显著影响,注射钆对比剂后5 min行肝DWI是可行的;在满足肝DWI图SNR和CNR的前提下,选择小b值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8.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s)粒径小,穿透性强,常用于制备分子成像探针或MRI对比剂。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修饰的肿瘤靶向性磁性氧化铁探针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SPIONs探针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CT灌注成像因能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及时间窗外溶栓治疗前脑组织病理生理评估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肯定[1-2].随着320排容积CT的出现,由于其探测器宽度可达到16 cm,使全脑CT灌注成像成为可能,因而可提供更加全面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在发现病灶及评价缺血半暗带方面更加准确[3].但是不可忽视的是CT辐射剂量问题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4-5],如何最大程度控制CT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将是制约容积CT灌注成像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DTI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颞叶常规MRI表现正常脑白质进行监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7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脑常规MR和DTI检查,且常规MRI未见异常.以放疗前的1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放疗后的57例患者为放疗组,并根据放疗后不同时间分为5组:组1(放疗后≤3个月,16例)、组2(放疗后>3~6个月,12例)、组3(放疗后>6 ~9个月,10例)、组4(放疗后>9 ~12个月,8例)、组5(放疗后>12个月,11例).测量各组患者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表观扩散系数(ADC)、平行本征值(入‖)及垂直本征值(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及放疗后各组的平均λ⊥值分别为(6.075±0.341)×10-4、(6.700±0.379)×10-4、(6.976±0.527)×10-4、(6.621 ±0.388)×10-4、(6.751±0.460)×10-4、(6.222±0.256)×10-4 mm2/s,λ‖值分别为( 12.524 ±0.713)×10-4、( 11.764±0.574)×10-4、(11.842±0.471)×10-4、( 11.569±0.552)×10-4、(12.050 ±0.614)× 10-4、( 12.100±0.529)×10-4 mm2/s,FA值分别为0.452±0.030、0.379±0.028、0.382±0.028、0.389±0.032、0.388±0.022、0.423±0.23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485、4.625、16.539,P值均<0.05).进一步多重比较,放疗后12个月内(组1~4)的平均λ⊥值均较放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疗12个月后(组5)的平均λ⊥值基本恢复,与放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9个月内(组1~3)的平均λ‖值较放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以后(组4、5)的平均λ‖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放疗后组(组1~5)的平均FA值均比放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各组平均ADC及MD值对比放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在常规MRI发现异常之前检测到脑组织特别是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放射性损伤提供更多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