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β对鼠肾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上皮细胞发挥抗增殖作用,但其是否可抑制人的软骨细胞增殖?这种抗增殖作用是否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抑制尚不清楚.实验拟验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05/1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梓骨病科住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或临床及放射学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疾病(创伤性、风湿性及感染性)所导致的骨关节炎.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告知,并签有试验知情同意书.分离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将不同浓度(0,1,10,100 μg/L,其中0 μg/L作为对照)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于骨关节炎软骨细胞24,48,72 h,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作为干扰因素,与白细胞介素1β共同作用72 h,收集细胞上清液,一氧化氮的表达量通过一氧化氮试剂盒检测,并作为检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活性的手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xMAP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①不同时间点1,10,100 μg/L白细胞介素1β组作用后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JP<0.05,P<0.01);相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在24,72h的吸光度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白细胞介素1β和氨基胍(100 μmol/L)共同作用软骨细胞72 h后,各浓度组吸光度与白细胞介素1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③白细胞介素1β可促进软骨细胞一氧化氮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关系.④白细胞介素1β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在本实验中没有检测到.结论:白细胞介素1β可抑制软骨细胞增殖,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这些影响可被氨基胍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氨基胍对软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一氧化氮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低频振动对成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成人的髂骨松质骨,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获得人成骨细胞,进行纯化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结果不同频率的低频振动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不同。加载0.5Hz振动可使S期的细胞从10.4%增加到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8.75;2Hz使S期的细胞降低至8.56%,增殖指数降低到17.68%;而5Hz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适当频率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对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3.
内固定在颈椎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4月期间 ,我们采用颈前入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 8例颈椎结核患者 ,取得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 男 5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3 9 4岁 ( 2 4~ 5 2岁 )。其中病灶位于颈5、6 4例 ,颈6、73例 ,颈4、51例。患者均出现颈肩痛 ,3例有双上肢放射痛 ,4例咽后部脓肿 ,经X线、MRI/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颈椎结核。发病时间最长1年 ,最短 1个月。术前神经损害按Frankel分级 ,E级 3例 ,D级 4例 ,C级 1例。入院后予以颈部严格制动 ,应用三联 (异烟肼 ,链霉素及利福平 )或四联 (附加吡嗪酰胺或乙胺…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正规化疗后异烟肼及代谢产物在病椎内外分布的特点。方法23例应用3SHRE/15HRE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按年龄分4组行脊柱CT检查,测量核病灶、病灶外病椎及正常椎骨CT值。化疗第4周手术,术中再取病椎各部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测量抗结核药异烟肼(INH)及其代谢产物乙酰异烟肼(AC-INH)浓度。结果(1)INH和AC-INH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最高,在正常髂骨和非硬化骨病椎中浓度次之,硬化壁和病灶中浓度极低。(2)在病椎非硬化骨中INH和AC-INH浓度与正常椎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病椎硬化骨中INH和AC-INH浓度与正常椎骨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病灶中几乎测不出该药浓度。结论INH和AC-INH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椎骨与非硬化骨的病椎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病灶及有硬化骨的病椎中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95.
河北省各级医院病理科资源配置与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就医院病理科来讲,国家制定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以下简称:国家规范)[1];卫生部制定了"医院质量管理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第一次增加了病理科的内容以及"河北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2],对病理科要求更具体.  相似文献   
96.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颈椎前路手术412例,其中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内8例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病例死亡同并发症、瘫痪情况和病种三因素相关。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主要同患者自身病情有关,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能会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 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手术复位 DHS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复位 鹅头钉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12个月,治疗组63例骨折均全部愈合,其优良率为95.2%;而对照组63例中有4例内固定松动,3例骨折畸形愈合及髋内翻畸形,其优良率仅为84.1%,两组比较,P<0.05。结论:手术复位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确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前列腺素E2(PGE2)在骨性关节炎(OA)患者滑膜细胞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取材OA患者(n=30)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和PG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51.559±27.614)pg/ml,PGE2的含量为(327.036±333.561)pg/ml,统计学分析表明,30例患者膝关节滑膜细胞上清液中IL-18和PGE2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3,P<0.01).结论 在OA病变过程中,IL-18的增高可能引起PGE2含量的增高,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在O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各组大鼠损伤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萎缩,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大量空洞形成,未见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NSCs+EPO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轻度萎缩,横断区可见大量呈杂乱、无序生长的神经纤维,可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横断区,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少量空洞形成。NSCs+EPO组大鼠中,FITC共轭抗神经丝蛋白抗体NF-200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在横断区头侧大量再生,呈无序状生长,并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组大鼠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未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EPO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 d内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NSC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 d内均高于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轴突的存活和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