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髓核是椎间盘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保持椎间盘高度、缓冲脊柱震荡、维持脊柱运动功能.因此对于椎间盘突出症,人们很早就开始设想采用人工髓核的方式进行置换,以保持椎间盘的功能,并在临床上有初步应用.但是由于人工髓核材料的问题,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最近,Raymedica公司开发了椎间盘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R),该髓核假体由高分子聚乙烯外套和处于其内的半流动性水凝胶(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组成,其完全膨胀后可吸收本身重量80%的水分,而且其容积可随载荷而变化.目前该项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简称PDN手术)已在欧洲广泛开展,全球已有1000多例患者接受了PDN手术.作者结合临床初步应用对该手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67,自引:13,他引:54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PVA-CMC)共混膜。用SEM、FT-IR、DSC对其进行表征,并测试了膜的性能、交联速率和凝胶分数。结果表明:共混膜组分之间相容性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比单一组分有所提高。利用磷酸和氯化钙溶液可以有效地对共混膜进行交联,使其在醇水混合溶液中稳定存在;且交联过程未引入有毒物质,这种共混膜材料有望用作软骨修复材料的基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Zplate-Ⅰ型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局部稳定脊柱的治疗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左侧前方入路清除病灶、椎体间自体植骨加胸腰椎Zolate-Ⅰ型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固定,经9~12个月的严格、系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经15个月至4年,平均2.5年的随访,36例患者脊柱结核治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及全身结核漫延现象,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植骨界面融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后凸矫正角度18.,治愈率达97.3%.1例手术后8个月出伤口流脓,经住院严格抗结核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3例术后出现左下肢疼痛、麻木,2例3个月后消失,1例2年后取出内固定,症状消失.2例术后6周复查各有1颗螺丝钉松动和退出现象,但不影响植骨块愈合.5例手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物,局部均骨性愈合.结论Zplate-Ⅰ型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局部稳定脊柱的治疗效果满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螺钉结构及固定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并发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0月至2005年12月间我科共收治358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其中121例(33.8%)发生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L),对其中8例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120mmo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均因车祸或高处坠落致伤,7例为颈脊髓损伤,1例为胸髓损伤,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A级),2例合并有轻度闭合型颅脑损伤。平均出现低钠血症时间为伤后(5.7±1.8)d,最低血清钠浓度为(111.6±4.0)mmol/L,出现低钠高峰时间为伤后(8.1±2.0)d,低钠持续时间(20.9±5.9)d。8例均给予深静脉插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6例经限水、补钠等治疗后低钠血症纠正,2例低钠血症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合并有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易并发低钠血症,由于其症状隐匿,常不被重视,一旦出现重度低钠血症,治疗非常棘手,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采供血及临床输血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2004年提出并实施了全省采供血和临床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全省采血、供血、临床输血等血液信息的共享、控制、交换和统计分析等,使全省的血液采集、检验、成份制备、血液储存运输、临床用血等实现了全封闭的网络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原位复合方法合成的稀土发光聚己内酰胺(PA6)为研究对象,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其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稀土荧光粉具有促进γ晶型生成的作用,同时影响结晶度和结晶动力学.采用修正Avrami方程的Jeziorny法处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荧光粉含量大于5%时,荧光粉对PA6有加速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T6~8椎体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 方法 获得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6~8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3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状态下,螺钉尾部是应力最为集中的部位,上位螺钉大于下位螺钉,对于纵连棒,上端总是大于下端,且下端应力为零;侧弯位,螺钉尾部应力均较前屈和后伸位减小;纵连棒上下端应力相当。同一部位三种运动状态下比较,螺钉尾部总是后伸位大于前屈位,侧弯位最小;纵连棒E,F点,总是前屈大于后伸,侧弯最小;侧弯位纵连棒末端最小。 结论 T6~8运动节段后路椎间植骨经肋椎单元内固定的病人在做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上位螺钉尾部及纵连棒的上端最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相似文献   
19.
20.
采供血成为一个专业行业是近20年的事情,近10年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国债投资建设项目对采供血机构的支持,将其发展速度快速提升。采供血专业发展速度之快、效果之好、水平之高,是卫生系统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目前河北省采供血工作的机构设置、建筑面积、人员配置、仪器设备、管理能力、技术水准、服务水平与10年前相比,变化巨大。从河北省采供血近年的发展,可视全国采供血发展之迅速,笔者将河北省近10年来采供血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