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目的:探讨妇科恶肿瘤患者抑郁状况及化疗对患者抑郁、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艾迪注射液治疗妇科恶肿瘤化疗患者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纳入研究的妇科恶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化疗期间加用艾迪注射液治疗,化疗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欧洲癌症和治疗组织编制的肿瘤生存质量调查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的核心量表(QLQ-C30)进行抑郁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化疗前,妇科恶肿瘤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71.7%,SDS评分与病理类型和肿瘤的分期有关.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抑郁程度、抑郁发生率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化疗后,治疗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抑郁发生率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EORTC 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失眠和食欲减退较前改善,优于同期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可改善妇科恶肿瘤化疗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早期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内科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近3年来7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是否早期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分为实验组(n=31)和对照组(n=43),比较两组入院4,8 h内四肢皮温转暖率、住院期间新出现意识障碍发生率、活动性出血过程中转外科急诊手术率和病死率.结果 实验组4,8 h内四肢皮温转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新出现意识障碍发生率、活动性出血过程中转外科急诊手术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救治中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住院期间急诊手术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鼻咽癌根治后远处转移(rM)和无转移组(CR)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方法:分别选取5例鼻咽癌根治后发生转移患者及5例无转移患者的血清样本,利用非数据依赖性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DIA)质谱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获取差异表达蛋白,并通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方法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在所有待测血清样品中最终共鉴定到2 485个蛋白,经筛选共获得差异表达蛋白68个,其中转移组中上调表达蛋白61个,下调表达蛋白7个。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在补体激活、免疫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富集,与补体结合及多个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密切有关;主要在血液微粒、细胞外区域、细胞外间隙及细胞外泌体等细胞组分间发挥功能。涉及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等关键信号通路。结论: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与鼻咽癌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潜在的鼻咽癌转移预测指标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84.
当前肿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的飞速提升,使从分子水平观察和理解肿瘤成为了可能,进而对于肿瘤发生机制的理解愈发深入.现已证实,肿瘤的发生是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失调的结果.RECK( 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e-richprotein with Kazal motif)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可以抑制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同时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这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1].本文就RECK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5.
86.
87.
急性阑尾炎腹腔渗出物检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患者男,30岁,因右下腹痛10 h,加重3 h,伴恶心、呕吐,2008年7月31日上午10点急诊入我院;PE:神清,痛苦状,心肺(-),腹软,中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不亢,腹水征(-),腹透、  相似文献   
88.
刘立民  江丹  庞露  朱旭  杜晓明  孙浩  肇丽梅 《医药导报》2013,32(12):1616-1621
随着拉莫三嗪在抗癫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拉莫三嗪药动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增多,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阐述拉莫三嗪药动学特点及药物相互作用、年龄、体质量、妊娠期、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对其药动学的影响,为拉莫三嗪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治疗性内镜黏膜下切除(ESD)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130例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进行病变的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型、病变大小测量、浸润深度判定,评判浅表型浸润癌的浸润性生长方式、有无出芽、有无脉管侵犯,评判切缘状态等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60.4岁,中位年龄62岁。肉眼分型以混合型(78例,60.0%)居多,其次为浅表平坦型(Type 0-Ⅱ)(49例, 37.7%)。病变最长径平均16.5 mm,中位病变最长径为13.8 mm。组织学改变:不确定异型增生3例(2.3%)、低级别上皮内肿瘤25例(19.2%)、高级别上皮内肿瘤56例(43.1%)、浸润性癌46例(35.4%)。肉眼分型与组织学亚型不相关。浸润性癌均为鳞状细胞癌,黏膜内浸润癌和黏膜下浸润癌分别为40例(87.0%)和6例(13.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为sm1和sm2者分别为2例(4.3%)和4例(8.7%)。46例浸润性癌的浸润生长方式(INF)分别为INFa(膨胀型)23例(50.0%)、INFb(中间型)17例(37.0%)和INFc(浸润型)6例(13.0%)。3例(6.5%)可见肿瘤出芽;2例(4.3%)见脉管侵犯。切缘阳性30例(23.1%),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1/25)、8.9%(5/56)和52.1%(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种浸润癌生长方式的切缘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208)。15例(11.5%)复发,10例呈低级别上皮内肿瘤,5例呈高级别上皮内肿瘤。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复发率分别为8.0%(2/25)、8.9%(5/56)和17.4%(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比较,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0%(3/30) vs. 12.0%(12/100), P=0.590〕。结论 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中以混合型肉眼亚型居多,病理组织学改变以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为主。ESD完整切除率较高,浸润性癌较上皮内肿瘤易复发且更易出现切缘阳性,但切缘阳性者无易于复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板栗壳提取物对SD大鼠的致畸毒性。方法:将受孕SD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板栗壳提取物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8~2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0.37、1.11和3.33 g/kg给予板栗壳提取物;阴性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按13 mg/kg给予维生素A。于妊娠期的第6~15天灌胃给予受试物或对照物,第20天麻醉后处死孕鼠。观察母鼠和胎鼠的生长发育、受孕率、生殖能力、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等指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第9天至第20天孕鼠体质量偏低,体质量增量降低,胎鼠体质量减轻、身长明显降低,其胎鼠外观畸形率、外观畸形窝数率、内脏畸形率、内脏畸形窝数率、骨骼畸形率、畸形窝数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阳性对照维生素A对大鼠致畸作用明显,模型成功建立。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板栗壳提取物各剂量未观察到对母鼠及胎鼠的毒性和生殖力的影响,未观察到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板栗壳提取物对大鼠母体毒性和胚胎发育毒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大于3.33 g/kg,对大鼠无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