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1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1.
一、引言呼吸是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之一,呼吸涉及到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过程。多年来的呼吸生理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形态的,定性的知识,近年来定量的呼吸系统的研究开始兴起,其中较有成效的是用控制论方法来研究呼吸系统,按目前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从力学的观点来建立其数学模型,如肺泡和气管的力学性质,气体在肺内的流动等。  相似文献   
42.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该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关系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恢复的规律。方法35例发病后6周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连续进行12周的步行速度评测。步行速度测量方法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方法。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呈近似双曲线函数关系Y=A-B/X(R2=0.97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恢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下肢肌力在影响步行功能恢复上的决定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程序提供指南。方法37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IM中的步行项目测量步行的独立性。对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38和0.695,P<0.001);患侧髋屈曲肌力是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R2=0.331和0.479,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机制:手法推拿能否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复位?究竟是机械性压迫致痛还是无菌性炎症致痛?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是否存在于发病的全过程?方法采用影像学、生物力学、不同治疗方法的药效比较分析、手术中观察神经根对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椎管外软组织磷脂酶A2活性测定及临床肌电图追踪观察等综合手段,研究椎间盘突出的致痛机制。结果(1)牵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治疗前后对照26例,CT扫描前后对照58例,MRI检查前后对照12例,结果提示突出的椎间盘影像大小形态及部位均无确认的明显变化。(2)模拟腰部牵扳推拿手法时髓核内压的变化:L3~40.73kPa;L4~50.26kPa;L5~S10.11kPa。神经根位移的变化:同侧旋转位移距离(1.3±0.8)mm;对侧旋转位移距离(1.7±1.0)mm。(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椎板处棘肌的磷脂酶A2活性测定,结果提示实验组样本活性测定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电镜检查证实炎症反应的存在。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法推拿治疗机制是间盘突出物的“变位”作用达到神经根松解,而非髓核的复位还纳。(2)单纯机械性压迫正常神经根不引起疼痛,而是产生麻木或麻痹,神经根鞘膜外和硬膜外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产生的化学性刺激是疼痛的原因。(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结构性速度依赖性组(15例)、减重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对3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性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步行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01),但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组较减重步行训练组和常规步行训练组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P<0.001).结论对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较减重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6.
运动功能状态量表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的效度。方法对22例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MSS与上肢FMA的效度比较研究。结果MSS与上肢FMA高度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61(P〈0.01)。结论MSS反映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有效性,可做为脑损伤上肢康复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患侧上肢训练。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当天、治疗后2周分别在患者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上肢Carroll评分提高29.1%,金子翼评分提高18.4%,3个月后随访,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提高30.6%,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提高26.2%。对健手限制2周后,其运动功能没有下降。在治疗前,患手运动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可以发现对侧中央前后回、对侧额叶前部、同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激活;健手运动时,以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为主。经过强制性使用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健手运动时,大脑对侧中央前后回的兴奋区域明显变小;治疗结束2周后,患侧上肢运动时,患手运动时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的现象明显降低,激活区集中在对侧的中央前后回,在健手运动时,又重新恢复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区域。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使用功能性磁共振证明这种变化与大脑可塑性改变相关联,同时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不会影响其运动功能,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为一过性改变。  相似文献   
48.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煽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颜等时间—距离因子。对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间进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0位患考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lcm,平均步颇为91.59Steps/min,步长步频比为0.0038(0.0020—0.0054)[m/(steps&;#183;min)]。患考的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57和r=0.874,P&;lt;0.001);步长和步频之间也呈正相关(r=0.781,P<0.001);步长步频比与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差(r=0.280,P&;gt;0.05)。回归分析发现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915和R2=0.763,P&;lt;0.001),步长与步频之间也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610,P&;lt;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步长对步行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R2=0.878,P&;lt;0.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步行速度与时间—距离因子步长和步频之间存在规律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的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Bax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G-CSF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 h、6 h、12 h、24 h、72 h、7 d)7个时间点。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Bax的表达,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脑出血后24 h、48 h、72 h、7 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 h开始大鼠就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G-CSF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1 w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出血大鼠24 h即出现脑水肿,脑水肿形成的高峰时间在ICH后48 h~7 d左右,ICH大鼠在G-CSF治疗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Bax表达4 h开始升高(P<0.01),大约24 h左右Bax表达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 h出现凋亡细胞,12 h上升显著(P<0.01),3 d达峰值,7 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G-CSF干预后,Bax表达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大鼠出现明显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CSF可抑制大鼠脑出血后Bax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方法在人群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胶体金快速试验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检测 HCV-RNA 病毒载量。结果(1)539份样本中,其中266例抗体阴性,263例抗体阳性。(2)在67例 HCV-RNA 病毒载量小于103 IU/mL 组中,ELISA 法检测 HCV 抗体阳性有60例,胶体金快速试验法检测抗体阳性有30例。208例 HCV-RNA 病毒载量大于或等于103 IU/mL 组中,ELISA 法检测的抗体阳性有199例,胶体金快速法检测阳性的有181例,另外有6例两种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患者 RNA 病毒载量大于或等于103 IU/mL。(3)对208例 HCV-RNA 病毒载量大于或等于103 IU/mL 样本分成4个组。GGT、ALT 及 AST 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ALB 及 S/CO 值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人群筛查中为了减少漏诊率,尽早诊断丙型肝炎,要联合运用以上各实验室检测方法,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