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0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71.
回顾性分析16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近期(6个月内)出现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和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2.
1990年 1 0月~ 2 0 0 1年 6月 ,我们共收治 1 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均采用可调控膀胱颈悬吊术进行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5例 ,年龄 36~ 5 8岁 ,平均 46.1岁。病程 1~ 1 0年 ,均为经产妇 ,其中生产 1胎 3例 ,余均为 2胎以上。术前诱发试验及膀胱颈抬举试验均为阳性。术前测定尿道长度为 2 .0~ 4.0cm ,平均2 .7cm。行膀胱尿道造影呈漏斗状影像。按文献分期〔1〕:Ⅱ期尿失禁 6例 ,Ⅲ期尿失禁 9例。1 .2   手术材料自制一根尖端有豁口的克氏针 ,取正方形心脏补片 (涤纶材料 )约 1 .5…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探讨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加药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5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本组患者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除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给予其膀胱灌注治疗。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6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肿瘤,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10~90 min,术中出血量(50.0±10.3)m L,联合术后加药灌注时间为90~150 min;术后随访6~2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4例复发,包括8例异位复发,4例原位复发,复发率为16.3%。针对所有复发患者,详细分析其复发原因,并对其实施二次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尿道狭窄、尿失禁等并发症,且均未再次复发。结论: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加药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可多次手术等特点。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用胰岛素、体质指数(BMI)≥26、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西格列汀)组30例,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应用西格列汀100mg/d口服,根据血糖水平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组30例,继续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8周、12周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8、12周时,两组血糖、HbA1C均下降;8周时,胰岛素组BMI增加,胰岛素+西格列汀组体重增加不明显,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胰岛素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8周时,(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胰岛素组用量继续增加,治疗12周时,(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进一步减少,组间同期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西格列汀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同时可以减少胰岛素剂量,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电切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按年龄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中年组(50~59岁)共18例、老年组(60~69岁)共47例、高龄组(70岁以上)共51例;均于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查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判断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的判断和了解膀胱功能有重要临床价值,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不同年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7.
李厚荣  杜国伟  殷波  李倩 《医学综述》2012,18(3):451-454
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PWV测量、血液生化检查、病史采集等,分析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年龄、PWV是显著性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最大狭窄程度分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PWV值≤1400 cm/s和>1400 cm/s分组,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1400 cm/s组的患者既往多数有高血压病史,3支血管病变在PWV>1400 cm/s组中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在PWV≤1400 cm/s组中显著性增多。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未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PW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它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估和冠状动脉严重程度识别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技术治疗儿童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52侧)采用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技术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7例52侧上尿路结石,单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35例、硬镜+软镜12例.其中2侧一次入鞘置镜碎石成功;其余采用双J管扩张输尿管后,45侧置入软镜导引鞘成功.45侧置入导引鞘者,39侧一次碎石成功;另外3侧进行了第二次碎石手术;其他3侧未寻及结石,2侧改由MPCNL,1侧观察.5侧导引鞘置入不成功者,其中2侧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软镜到肾盂进行碎石成功;另外2例改由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取石术(MPCNL),1例失访.共49侧入镜成功并碎石.术后1个月复查B超或CT,46侧结石全部排尽,清石率88.5%(46/52),3例残留下盏结石,术后2~4周再行软镜碎石取石术,术后1个月复查,结石全部排尽.术后2个月总清石率92.3%(49/52).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45 min(25~11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 d(2~5 d),术后出血少,发生输尿管口撕裂1例,无输尿管反流和狭窄.3例出现术后发热.43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未见输尿管狭窄,1例术后1年结石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输尿管软镜,熟炼掌握操作技术,采用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儿童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失禁是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 ,本文阐述了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及TURP术后产生尿失禁的原因、检查及相应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0.
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高品质因数的线圈,当其处于谐振状态时,通过电磁振荡、依靠非辐射场来实现能量的高效传输,因具有较好的距离、空间自由度和效率优势,成为人体植入式装置无线能量供给的创新方法。针对心脏起搏器能量无线传输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植入式天线系统。为验证其人体辐射安全性,针对人体胸腔构建3层介质模型,应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使用HFSS软件对胸腔比吸收率(SAR)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线圈间距10 mm,中间具有0.1 mm空气层、0.2 mm皮肤层和约9.7 mm肌肉层,激励为9.17 MHz、1 W的条件下,利用这个天线系统对人体植入式设备进行无线能量传输,正常工作情况下10 g生物组织的平均SAR值为0.009W/kg,非正常工作情况下10 g生物组织的平均SAR值最大为0.823 W/kg,均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安全标准,从而验证该植入式天线系统对人体影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