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Ⅱ型糖尿病贫血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型糖尿病92例,合并贫血52例,贫血发生率56.5%,以正红细胞型和小红细胞低色素型为主(分别为44.2%和46.2%)。可能原因为:①高胰岛素血症,低蛋白血症致血容量增加;②微血管病变使红细胞破坏过多;③饮食控制不当;④肾功能下降、感染等。  相似文献   
22.
甲钴胺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使用甲钴胺后周围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的变化情况。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钴胺,观察2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和足部溃疡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P>0.05)。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患足溃疡均愈合。结论 糖尿病足治疗中要更注重神经病变的治疗,这将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复发。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男性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肌炎协作组2017—2020年间住院246例抗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M(Q1, 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男性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向阳疹[67.1%(47/70)与52.8%(93/176), χ2=4.18, P=0.041]、V字征比例高于女性组[50.0%(35/70)与30.7%(54/176), χ2=8.09, P=0.004], 男性组CK[112(18, 981)U/ml与57(13.6, 1 433)U/ml, Z=-3.50, P<0.001]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1 500(166, 32 716)ng/ml与569(17.8, 14 839)ng/ml, Z=-5.85, P<0.001]高于女性组;男性组ESR[31...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并发间性肺病(ILD)中的特点,探讨其在ILD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RA患者216例,根据有无并发间质性肺病(ILD)分为RA组(130例,无ILD)和RA-ILD组(86例,有ILD);检测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类风湿因子(RF)及CCP-Ab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AFR,RA-ILD组患者均行HRCT检测及肺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分析两组AFR和CCP-Ab变化与HRCT评分及DLCO的相关性。结果 在RA-ILD组中,患者年龄、NLR、CRP、RF及CCP-Ab水平均高于RA组(P<0.05),AFR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二项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年龄、AFR及CCP-Ab是RA患者并发ILD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CCP-Ab和HRCT评分呈正相关(r=0.410,P=0.000),与DLCO呈负相关(r=-0.342,P=0.001)。AFR水平与HRCT评分呈负相关(r=-0.477,P=0.000),与DLCO呈较弱正相关(r=0.287,P=0.007);AFR和CCP-Ab二者联合检测ILD特异性显著高于单一CCP-Ab检测水平(93.1% vs 80.8%),但敏感度降低(69.8% vs 79.1%)。结论 低水平AFR和高水平CCP-Ab是RA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ILD患者病情严重性评估的血清生物学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更有利于IL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25.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等)糖尿病患者50例,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60例;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结果 2型糖尿病有慢性并发症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无慢性并发症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能是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 mg/d)降糖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 治疗后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SOD、GSH-Px活性[(54±18)U/ml和(82±18)U/ml]较治疗前[(39±16)U/ml和(71±22)U/ml]显著升高,MDA水平[(2.6±1.7)nmol/ml]较治疗前[(3.8±2.3)nmol/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上述3种指标与对照组[(42±18)U/ml、(73±19)U/ml和(3.5±1.8)n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而且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不依赖于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股骨头坏死致高致残率和高髋关节置换手术率,目前缺乏有效逆转病情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局部植入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探索股骨头坏死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人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21例,男14例,女7...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失效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吡格列酮治疗 3个月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PG)、餐后 2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以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PG、2HPG、HbA1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 ;餐后 2hC肽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1) ;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P均 <0 .0 5 )。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并能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的变化,探讨GR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A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52例(B组),检测患者血生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流式细胞法检测糖皮质激素(GC)、GR的蛋白和结合力.2型糖尿病患者均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w后,检测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并分析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B组与A组比较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hs-CRP、白介素-6(IL)-6、TNF-α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R的蛋白和结合力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GR的蛋白和结合力与IR的相关因素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泵强化干预后GR的蛋白和结合力表达均有下降.与HOMA-IR下降呈正相关.结论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GR的蛋白和结合力.IR改善可能与GR活性下降,使得炎性活动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以霉酚酸酯(MMF)及环磷酰胺(CYC)为对照,评价咪唑立宾(MZR)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中国江苏6家研究中心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0例活动性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MZR组、MMF组和CYC组。其中MZR组30例,口服MZR 300 mg,隔日1次;MMF组30例,口服MMF 1 g,每日2次;CYC组30例,静脉用CYC 0.5 g,每2周1次。治疗24周后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MZR组、MMF组、CY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86%、78.58%和79.31%,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4.48%、39.29%和37.93%,3组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SLEDAI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抗dsDNA抗体滴度均显著下降;3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上升;3种治疗均可明显提高患者血清C3、C4水平;以上各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ZR组、MMF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CYC组。结论 MZR治疗活动性SLE的疗效与MMF、CYC相当且耐受性较好,可以作为治疗SLE患者的全新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