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总结了20例Hangman骨折患者进行牵引治疗、颈椎后路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和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护理特点.护理重点是保持颈椎的稳定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脊髓和神经功能,加强呼吸道护理,注重不同部位切口引流的护理.本组3例伴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和颈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术后四肢功能评分都在80分以上.所有患者通过治疗护理均获得康复,步行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例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CT、MRI等资料.测量术前颈椎Cobb角,纵向距离指数(LDI),手术区域头侧与尾侧节段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颈椎前凸顶点到C2~C7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用平均脊髓前间隙(ACS)表示,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和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密切相关(R2=0.98).结论 测量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前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对预测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对35例65~79岁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情,分别进行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颈后路椎板切除+钉捧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7~30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前JOA评分5~11分,平均7.8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9~16分,平均14.2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22例,良:10例,优良率为91.4%.植骨全部骨性愈合.结论:老年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其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随着医疗救治手段的进步, 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 但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仍不理想。中国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解析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发多种细胞疗法和生物支架等治疗脊髓损伤。然而, 部分基础研究对脊髓损伤微环境和动物模型认识不足或缺乏临床问题支撑, 导致研究结论过于浅显甚至互相矛盾, 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研究方法, 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的研究。为此, 笔者探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 并提出改进建议, 为正确开展基础研究和加速临床创新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5月,应用自行设计的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0例(32个椎体)。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57~85岁,平均76.9岁。骨折累及节段:T112个,T1211个,L17个,L25个,L33个,L44个。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骨水泥渗漏及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30例患者于术后1周和6个月获随访。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2±1.3)、(1.5±0.9)和(1.9±0.5)分,ODI分别为82.4%±15.0%、17.8%±9.5%和23.0%±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5±3.2)、(24.8±3.0)和(24.0±2.6)mm,中部高度分别为(18.5±3.4)、(23.7±3.7)和(22.8±3.5)mm,Cobb角分别为(14.9±7.5)、(7.6±6.0)和(8.3±6.0)°。术后1周及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内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8.
张洁心  殷国勇  陆甘 《江苏医药》2008,34(11):1152-115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近年为临床所日益关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SAS引起氧化应激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并发症.我们对OSAS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活性氧族(ROS)的产生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代谢功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变化.方法 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12、24 h 3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8只,分别提取伤段脊髓的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Ⅲ态(R3)、呼吸Ⅳ态(R4)、呼吸控制率(RCR)及磷氧比(P/O)值]、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GSH的变化.结果 SCI组在伤后6、12、24 h伤段脊髓线粒体的R3、RCR及P/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6 h急剧下降,12 h后稍有代偿性升高,24 h后又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水平SCI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以伤后12 h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的呼吸功能、ATPase酶活性及GSH水平明显下降,说明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受到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20.
孙亮  李益明  凡进  周浩  余利鹏  殷国勇 《江苏医药》2013,(18):2150-2152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为椎间融合植入Cage组(A组,3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组(B组,11例)。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伤残指数评定(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JOA、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ODI和VAS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B组[(14.11±3.90)分vs.(11.45±2.70)分、(48.20±8.81)分vs.(40.75±12.43)分和(5.36±1.25)分vs.(4.09±1.38)分](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椎间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