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以下就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介绍.一、出血性脑血管病1.颅内动脉瘤:(1)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为30%~40%,出血病人有幸从初次出血的打击下存活以后,立即面临再出血的威胁,患者随时有再次破裂的可能,而再出血的病死率更高(40%~75%).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与其眼部表现的规律.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具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数字减影检查,施行手术或介人治疗.主要指标 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瘤顶指向和不同程度的眼科症状.结果 9l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合并眼部表现者23例(25.27%).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2例(52.17%),颈内动脉岩段及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动脉瘤各2例(8.70%),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海绵窦段、颈动脉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各1例(4.35%).后交通动脉瘤的眼部症状以程度不同的动眼神经麻痹为主.床突旁段、颈动脉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患者分别出现视力下降、外展神经麻痹及发作性复视.患者术前皆未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术后最长随访1年,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皆未出现眼部症状改善,瘤颈夹闭术后患者眼部症状改变有限或无改善.结论 半数的伴有眼部表现的颅内动脉瘤为后交通动脉瘤,以动眼神经麻痹为眼部主要表现.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时进行眼科会诊.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自行编制的不可见靶点计算软件STZ确定脑内靶点坐标与实际手术靶点坐标的一致性.方法应用STZ软件对手术效果良好的7例8组帕金森病苍白球/丘脑Vim核切开术靶点坐标进行计算.并与实际靶点进行比较.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资料均数t检验法对两组坐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坐标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TZ计算软件计算脑内不可见靶点与实际靶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准确、迅速、易于使用的优点,且不要求AC、PC两点在同一影像平面上.  相似文献   
24.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4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经血管搭桥、血管重建治疗.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动脉瘤孤立加大隐静脉高流量搭桥,颞浅动脉低流量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结果 4例行动脉痛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16例行大隐静脉高流量血管搭桥术,4例行颞浅动脉低流量血管搭桥.出院时GOS评分5~4分者22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是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治疗中,大脑中动脉M2段与颈外动脉吻合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术中MRI导航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术中MRI导航联合术中电生理学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于术前和术中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将BOLD-f MRI与DTI图像融合,形成病变、脑功能区和锥体束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和变化。结果 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团直径2~7 cm、平均(3.41±0.85)cm,病变毗邻感觉功能区6例、运动功能区7例、锥体束10例、语言功能区14例、视觉皮质2例、视辐射9例、基底节2例、脑干3例。49例在保留重要功能前提下全切除畸形团,4例因术中MRI导航确定畸形团与脑功能区关系密切而残留部分畸形团。术后8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双侧视野缺损1例、肌张力降低3例、面瘫1例、失语2例、肌张力降低合并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时间[19.37(6.00,30.0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45例(84.91%)、4分3例(5.66%)、3分2例(3.77%)、2分1例(1.89%)、1分2例(3.77%),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采用术中MRI导航联合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可以适当扩大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6.
例 1 ,女性 ,57岁。因突发性头痛、呕吐、意识不清 5h于 1 996年 9月 1 2日入院。查体 :浅昏迷 ,右侧瞳孔散大 ,光反射迟顿。左鼻唇沟变浅 ,压眶口角右歪 ,左侧肢体痛觉减退 ,左侧肢体肌力 ,腱反射活跃 ,左侧病理征阳性。项强 ,克氏征阳性。入院急查头部 CT示 :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窒。诊断 :脑出血。于当日行双额钻孔脑室引流术 ,置管二周后拨管。术后第 7天 ,病人意识好转 ,能言语 ,第 1 5天 ,突起高热、昏迷、血压升高。白细胞 1 9.0× 1 0 9/L,腰穿测脑压为 350 mm H2 O,脑脊液混浊 ,CSF常规示 :白细胞满视野。脑脊液培养加药敏提示…  相似文献   
27.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及破裂与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壁的异常改变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的通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特别是位于特殊部位(如海绵窦、床突旁、基底动脉干)、宽颈、梭形、巨大、瘤颈硬化、钙化的动脉瘤,直接夹闭或栓塞动脉瘤非常困难,只能采用间接处理方法,即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状态治疗动脉瘤.  相似文献   
28.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20例疑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再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清晰度、瘤颈及血管分支的解剖图像。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16例16个动脉瘤.其中3例3个动脉瘤的方向和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1例1个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4例阴性。加摄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后,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18例18个.2例未见动脉瘤;且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更好、更清晰的连续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成立体解剖结构.即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患者 男性,37岁。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不清1d入院。查体:浅昏迷,颈强直,病理征阳性。行头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纵裂池、鞍上池、侧裂池明显。脑DSA检查示前交通动脉瘤。急诊行右侧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顺利。术后神志转清。术后第5天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急查头CT示脑积水。遂行脑室外引流术,意识状态明显好转。3个月后出现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30.
本研究通过比较尼莫地平、盐酸罂粟碱术野灌洗对动脉瘤夹闭手术后脑血管痉挛(cereberal vasospasm,CVS)的治疗效果,对照观察灌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