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2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8例良性,7例交界恶性,3例恶性,2例发生肝转移。12例位于胃,7例位于小肠,1例位于结肠。间质瘤大小为2cm~18cm;8例形态不规则,12例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6例为混合性生长,境界不清,3例为腔内生长,11例为腔外生长。肿瘤密度均匀、不均匀,轻-重度强化,1例见钙化。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2.
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团注跟踪造影技术在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 使用SIEMENS COROSKOP 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数检查了10例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其中的4例还进行了常规DSA。结果 本法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跟踪显示一侧下肢动脉的全程。结论 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较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量大,造影剂用量少,检查时间短,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利用3.0T MR 3D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技术纵向观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RMS患者30例,间隔2年进行2次ESWAN及常规MR检查。结合轴位及矢状位T2FLAIR图像,观察病灶的变化,并将其分为病灶增加组(n=15)、无变化组(n=9)和病灶减少组(n=6)。测量脑深部灰质核团的平均相位值(MPVs),比较ROI内铁含量的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与第1次相比,第2次检查结果中,除丘脑的相位值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核团的相位值均降低,以黑质的变化最为显著(t=2.92,P=0.007)。病灶增加组及无变化组各核团的相位值均减低,病灶增加组各核团相位值降低幅度相对较大,其中以黑质的相位值降低最明显(t=5.40,P=0.001)。在病灶减少组,除齿状核的相位值降低外,其余核团的相位值均增加。在复发次数<2次的患者中,各核团的相位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复发次数≥2次的患者中,除丘脑(P=0.212)、苍白球(P=0.891)外,其余各核团的相位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2次EDSS评分之差与各核团相位值的变化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除丘脑(r=0.332,P=0.073)外,病灶负荷与其余各核团相位值的变化间均明显相关(P<0.05)。结论 RRMS患者丘脑的铁含量相对稳定,其余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变化与病灶的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64.
数字X线成像系统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和CR系统的图像噪声、空间分辨率和入射体表剂量(ESD),研究数字X线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相同管电压(125kVp)和不同mAs对仿真胸部体模用分辨率测试卡进行DR和CR曝光成像,测量ESD、空间分辨率,计算均方根(RMS)值,分析mA8、ESD、RMS及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 两种系统的RMS随mAs的增加而降低,ESD随mAs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系统成像相同ESD时,DR的RMS略高于CR。ESD增加至一定量时,空间分辨率达到极限值(CR为3.1lp/mm,DR为3.4lp/mm)。结论 数字系统放射线剂量的改变会导致噪声、分辨率变化。适度的噪声水平对空间分辨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5.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影像特点。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肠道恶性淋巴瘤 3 2例 ,其中X线钡餐 2 0例 ,双对比灌肠 12例 ,CT扫描 10例 ,B超 19例。结果 钡剂造影发现小肠或回盲受累 2 0例 ,包括小肠局部扩大 6例 ,腔内多发息肉状增生 7例 ,肠壁浸润 4例 ,腔内增生伴溃疡 3例。病灶局限于大肠者 12例 ,分别是腔内肿块 6例 ,肠腔狭窄 5例和粘膜粗大 1例。 10例CT中见肠壁不规则增厚 5例 ,腔内偏侧肿块 2例 ,肠扩大伴壁厚 3例。B超发现异常 13例 ,其中肠壁增厚的条状低回声 5例 ,假肾征 6例 ,团状低回声 2例。结论 肠道淋巴瘤的X线、CT、超声表现各有特点 ,X线钡剂造影与CT或超声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6.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初步评价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检查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疾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2例患者的59个被检组织分成4组:正常乳腺组(n=31)、乳腺癌组(n=12)、纤维腺瘤组(n=5)和乳腺增生病组(n=11).采用灌注序列 body perfusion扫描及 Perfusion 3 body灌注软件处理,分别测量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对其相关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呈低灌注状态,乳腺癌组呈高灌注状态,纤维腺瘤组及乳腺增生病组均呈较高灌注状态.正常乳腺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乳腺癌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乳腺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乳腺增生病组比较,其BF及BV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及PS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PS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F、BV及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乳腺增生病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增生病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BV、MTT及PS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定量、定性的帮助,是一种先进的功能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68.
朱明霞  欧阳羽  向守洪  刘祥 《重庆医学》2011,40(17):1728-1730
目的评估X线摄片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X线摄片,对其进行乳腺X线诊断分类评估,取患者腋窝淋巴结密度最高或体积最大一枚进行病理检查,将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6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82例;X线能显示腋窝淋巴结的106例中病理证实有腋窝淋巴结转移56例,不能显示腋窝淋巴结的59例中病理证实有腋窝淋巴结转移2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与淋巴结密度、短径大小以及乳腺X线诊断分类相关。结论乳腺X线摄片是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简便而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利于患者的术前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评价MR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时间分辨力对比剂动力成像(Three-dimenstional  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3D-Tricks)对舌动脉形态显示能力。 方法 纳入研究对象43例进行3D-Tricks序列扫描,其均无颈部和脑部血管性疾病;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对舌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舌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并测量舌动脉起始点、舌骨大角段距颈动脉分叉距离以及舌动脉起始点距舌骨大角段的距离。 结果 43例研究对象共显示86侧舌动脉,其中58侧直接起始于颈外动脉,27侧与面动脉、1侧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且起始于颈外动脉。舌动脉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以颈动脉分叉为标志,舌骨大角段舌动脉位于颈动脉分叉上方45侧,平行于颈动脉分叉9侧,低于颈动脉分叉32侧。86侧舌动脉起始部内径为 (2.88±0.46) mm,距离颈动脉分叉处为 (1.33±0.62) cm,距离舌动脉舌骨大角段为 (1.28±0.61) cm。 结论 3D-Tricks技术能无创性显示舌动脉形态,并能获得活体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球(JB)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资料与方法回顾性三维重组110例行头部CTA检查患者横窦、乙状窦及JB影像,利用常规CTA及减影CTA结合多种图像重组方法,观察和分析JB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JB形态分为平坦型(占56.8%)、上突型(占43.2%),JB顶高于内听道下缘定义为高位JB,其出现率为10.5%,其中女性占78.3%,右侧JB到内听道的距离小于左侧,JB到内耳道的距离随着JB高度增加而减少,横窦优势引流与JB形态有关,但其与JB高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减影CTA能对JB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准确评价,对该区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