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实验性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嗜碱性小细胞病灶的癌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肝细胞癌前期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癌变过程。方法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以质量体积分数为1%的二乙基亚硝胺60mg/kg灌胃,每周1次,第12周后改为40mg/kg至14周后停药;正常对照以等渗盐水灌胃。于实验开始后第2,3,5,8,10,12,14、18周分批处死大鼠,剩余大鼠第26周全部处死。肝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过碘酸雪夫,谷胱甘肽-S-转移酶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动态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以寻找肝细胞癌前期病变的特点。结果肝癌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肝细胞损伤阶段(2~5周):主要表现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坏死塌陷区少量细胞外基质沉积;细胞增生及肝硬化形成阶段(8~12周):肝细胞呈结节状再生,伴肝细胞异型增生,坏死塌陷区细胞外基质沉积,并逐渐形成肝硬化。肝癌形成阶段(第14周以后):此期有肝癌形成,18周成癌率为62.5%。从实验第10周开始,嗜碱性细胞灶明显增多,部分胞质内见苍白小体,嗜碱性小细胞改变从第12周出现,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染色呈阳性,部分小细胞改变,细胞质内含脂泡,向周围肝细胞间浸润生长。结论细胞质内含苍白小体和脂肪泡,证明嗜碱性细胞灶和小细胞改变与肝细胞癌有关,其向肝细胞间的浸润生长,进一步证明其可癌变。  相似文献   
22.
我们应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研究从诱癌开始的肝组织中胎盘型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P)的动态表达,以更明确GST-P在实验性肝癌中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失代偿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PBC患者(包括代偿期113例,失代偿期91例)的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预后模型积分等,研究失代偿期PBC的临床特征,并且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组,5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丙肝组,20例)、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ALD组,5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结果 (1)PBC失代偿期患者往往高龄,血细胞计数、血脂水平、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ayo等模型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2)与乙肝、丙肝及ALD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相比,PBC失代偿期患者女性比例较多,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较少,更常见瘙痒症状(与ALD、丙肝组相比,P<0.05),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与乙肝、丙肝组相比,P<0.05),更常合并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但肝细胞癌发生率较低。结论 PBC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相比,失代偿期PBC有一些显著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阳性程度(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DILI患者临床及预后资料,根据ANA状态将患者分为ANA阴性组、AN...  相似文献   
25.
多中心协作统一使用国产血清Ⅲ型前胶原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1199例(份)采自正常对照和各种肝病病人血清标本。结果:肝硬化和慢性活动肝炎组血清PCⅢ显著升高(P<0.001),急性肝炎略有升高,慢性迁延性肝炎等其它各组均不升高。90例同时测定血清pⅢP、胆红素、ALT、白蛋白和HBVDNA,血清PCⅢ与PⅢP相关外,与其它指标不相关。对37例肝活检中肝纤维化进行了分级,血清pcⅢ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984,p<0.001)。结论认为此试剂盒论断肝纤维化的价值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对熊去氧胆酸应答欠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熊去氧胆酸治疗1年以上的38例PBC患者,分析其在确诊时的性别、年龄及就诊时主要主诉;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ALT、AST、ALP、Y-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等);治疗前免疫学指标(IgG、IgM、血清抗核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或近似法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Fisher's Exact Test.结果 38例PBC患者中,应答欠佳组患者17例,主要就诊原因为出现肝病相关症状,包括皮肤、巩膜黄染(41.1%),乏力、纳差(23.5%),下肢水肿、腹胀(11.7%)等.较好应答组患者21例,主要就诊原因为体检肝功能异常(33.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应答欠佳组与较好应答组相比,基线总胆红素[(40.15±25.08)μmol/L比(18.07±8.73)μmol/L]、碱性磷酸酶[(498.60±277.50)U/L比(313.70±182.10)U/L]、ALT[(105.60±69.22)U/L比(65.84±37.11)U/L]、AST[(113.80±54.24)U/L比(62.52±26.22)U/L]、球蛋白[(40.64±8.82)g/L比(33.06±5.01)g/L]和IgG[(19.52±4.44)g/L比(15.18±4.06)g/L]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28、2.315、2.180、3.532、2.386和3.021,P值均<0.05).结论 PBC患者中,因肝病相关症状就诊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明显异常者以及自身免疫特征较多者,可能对熊去氧胆酸的应答欠佳.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with a suboptimal biochemical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Methods A total of 38 Chinse PBC patients (5male patients,33 female patients,average age 55 years old) with treatment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999 to January 2009 were erolled and studi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17 suboptimal biochemical responders mainly presented with liver diseases related symptoms including jaundice (41.1%),fatigue,anorexia (23.5%),edema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11.7%).21 good biochemical responders mainly presented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 without symptoms.The suboptimal biochemical responder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baseline levels of total serum bilirubin,alkaline phosphatas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immunoglobulin G and globulin as compared to the good biochemical responsers.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gender,age and the dose of UDCA.Conclusion PBC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s related symptoms,marked abnormal liver tes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may have a suboptimal biochemical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7.
结缔组织病(CTD)与肝脏关系密切。CTD可以累及肝脏并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也可以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ALD)。此外,治疗CTD的药物也可以引起肝脏损伤或激活乙型肝炎病毒。需要注意的是,ALD可出现CTD相关的自身抗体阳性,而无CTD的其他表现;反之亦然。因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综合分析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基线HBV DNA水平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2005年-2015年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6例,给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观察3年。按治疗前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即HBV DNA105IU/ml组、105~107IU/ml组和107IU/ml组。比较3组患者基线特征、抗病毒治疗疗效及肝脏相关终点事件(LREs)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 Tes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REs发生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HBeAg、生化指标、肝脏硬度及CTP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 DNA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P0.05);3组间比较HBV DNA水平的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3.95,P0.05)。3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HBV DNA水平较基线都显著下降,其中HBV DNA105IU/ml组和105~107IU/ml组患者实现中位HBV DNA低于检测限,而HBV DNA107IU/ml组在治疗12个月后实现中位HBV DNA低于检测限。在治疗12个月及24个月时,3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7、6.84,P值均0.05),在治疗36个月时,3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5.7%、88.0%和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5,P0.05)。3组LR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高水平复制的患者病毒学应答速度较慢,但基线HBV DNA水平对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LREs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征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 收集2005年1月至2021年1月因DILI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用药情况、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DILI临床表现和类型等, 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2组, 比较不同性别患者DILI的临床特征。采用Cox回归方法分析DILI患者出现死亡/肝移植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DILI患者共616例, 男性139例(22.6%), 女性477例(77.4%);中位年龄56(47, 64)岁, 范围18~80岁;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和/或保健品者345例(56.0%), 西药者148例(24.0%), 中药和/或保健品+西药者123例(20.0%);42例(6.8%)出现死亡/肝移植, 其中肝移植3例, 以肝病为直接死因者19例, 死因与肝病无关者20例。与女性相比, 男性患者尿色加深和腹胀发生率、重度肝损伤发生率和死亡/肝移植发生率均较高[71.9%(100/139)比60.0%(286/477), P=0.01...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PNPLA3 rs738409基因多态性与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肝活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成人患者42例,应用Taqman探针分型法测定患者PNPLA3 rs73840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检查、生化检查、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分析PNPLA3 rs738409基因型与NAFLD进展期纤维化的关系。结果PNPLA3 rs738409三种基因型占比CC、CG、GG分别为10例(23.8%)、19例(45.2%)和13例(31.0%)。三种不同等位基因型NAFLD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合并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转肽酶、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G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61.4±67.7)×10~9/L vs.(209.0±52.1)×10~9/L,P=0.046]、凝血酶原活动度[(84.9±11.6)%vs.(97.9±18.8)%,P=0.012]均显著低于CC型患者,而肝脏硬度测定值显著高于CC型(17.5±7.8 kPa vs.10.9±6.5 kPa,P=0.043)。组织学方面,GG型患者脂肪变性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高于GC型和CC型(P=0.028、0.01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糖尿病后,PNPLA3 rs738409 GG型是进展期纤维化的危险因素(OR=12.83,95%CI:1.69~97.19,P=0.013)。结论PNPLA3 rs738409基因多态性与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相关,GG型是进展期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