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 结果 101例病例获得随访,疗效优92例(91.1%),良6例(5.9%),可3例(3.0%),优良率 97.0 %.结论镜下手术对脊柱稳定结构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适合于绝大部分单侧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和明确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进而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之间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计7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资料,并由影像学专业医师及脊柱外科医师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结果: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X线检查发现该病可侵犯颈椎、腰椎以及胸椎,但L3~L5节段发病率较高,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CT检查显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内片状溶骨),一般为两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硬化为主要特征;MRI检查发现,该病早期T1WI表现为椎体和椎间盘大小不等的低信号,偶尔可见等信号,T2WI则表现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T2WI-FS椎体及椎间盘均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可见椎旁软组织影,椎旁脓肿较少见,多为“囊泡状”,如形成腰大肌脓肿在核磁冠状位片显示为“泪滴样”。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减少误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3.
背景: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可能是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此的研究甚少。 目的:分析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T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7例,其中男28例,女49例,年龄55-86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依据治疗后CR、MRI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n=53)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良好,对照组(n=24)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后2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第2天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治疗后6个月的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治疗6个月的椎体塌陷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缓解,增大远期发生继发性椎体塌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X线透视机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在X线透视机引导下,81例胸、腰椎椎体转移瘤患者的101个椎体实施PVP,比观察实施PVP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骨痛评分、脊柱稳定性的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 PVP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骨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治疗后脊柱稳定.术后6例9椎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无骨水泥毒副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X线透视机引导下PVP是一种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瘤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随着老龄人口得增多,退变性滑脱的病人随之增加,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很重要的。Cloward曾报道了椎间植骨融合的良好疗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存在不足之处:1、手术时问延长;2、失血量增加;3、术后取骨处疼痛;4、感染风险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髂骨变脆,支撑力量差,易致融合失败。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普遍采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式。在复位基础上,彻底减压中央管、椎间孔和侧隐窝可确保疗效。我科自2004年~2005年采用切除的半椎板和关节突椎问植骨对20例轻度退变性腰椎涓脱的病人手术治疗,术后随访一年。本文对此种术式的并发症、融合率及临床疗效做一评价。  相似文献   
106.
楚戈  白靖平 《新疆医学》2007,37(3):125-130
退变性腰椎滑脱(LDS)是临床上中老年人产生腰腿痛的原因之一,治疗方式多样且有争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聚己内酯(PCL)薄膜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后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在-84℃冰箱冻存10d的兔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于30只受体兔右下肢肌腱缺损处。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PCL组)在腱移植处包裹PCL薄膜,对照组(无包膜组)在腱移植处不包裹PCL薄膜。术后不同时间.切取腱移植部位,进行大体观察,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镜下观察;对移植腱段进行羟脯氨酸(Hyp)含量及腱周粘连定量测定。结果:镜下实验组腱移植段内部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对照组腱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量明显较实验组多;Hyp含量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实验组粘连程度重(P〈0.05)。结论:PCL膜有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对肌腱愈合无影响,临床可作为一种预防肌腱粘连措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共206例,根据患者住院时自行选择分为多模式镇痛组114例和常规镇痛对照组92例.观察两组术后的6h、12h、24 h、48 h时和72 h疼痛的VAS 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组和常规镇痛组术后6、12、24、48、72 h疼痛的VAS评分分别是:(3.2±1.1)和(4.7±0.7)、(3.5±1.0)和(5.5±0.9)、(4.0±1.1)和(5.4±1.2)、(2.9±1.4)和(3.6±1.1)、(2.9±0.6)和(3.1±0.6);首次下床时间为:(4.3±2.8)d和(5.4±2.2)d;住院日数为:(13.2±2.8)d和(14.8±4.6)d.两组相比较,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较常规镇痛方式能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日数.  相似文献   
109.
背景:国内尚无对于不同种族(汉族和维吾尔族)间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以及腰椎椎弓根CT形态学差异的研究报道。目的:评估汉族和维吾尔族成年男性L4,5椎弓根CT形态的差异及其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效果影响。方法:选择400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行L4,5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患者,汉族及维吾尔族各200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身高170~175cm。采用CT常规螺旋扫描+三维图像处理,使用患者浏览器的长度及角度测量工具测量椎弓根横径、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及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及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结果与结论:汉族青年男性L4椎体选择的椎弓根螺钉直径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的风险;内偏角应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大,否则可能会增加螺钉穿出椎体的风险。汉族青年男性L5椎体选用的左侧螺钉直径及左侧内偏角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以及螺钉进入椎管损伤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0.
背景:在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高度2/3 的重度压缩骨折病例中,椎体成形是禁忌的.目的:验证可通过椎体成形联合患者体位设定治疗重度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方法:共75 例骨质疏松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及体位设定复位,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4 周组、4~8 周组、>8 周组,其中30 例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2/3,分别测量椎体压缩比(椎体前方高度/后方高度)和节段Cobb角,分析复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最初检查时患者骨折椎体前后方平均压缩比为0.60±0.15,椎体成形后增加到0.75±0.17.最初检查时Cobb角为(16.14±11.29)°,椎体成形后矫正到(10.71±12.08)°.压缩比差、矢状面骨折节段Cobb 角差均随发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减小.30 例中的28 例(占其中的93%)重度压缩骨折患者通过体位复位后,可行椎体成形.患者椎体成形后疼痛均缓解.提示椎体骨折发病时间越短,复位程度越好,Cobb 角纠正越多,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改善越明显,椎体成形后疼痛程度越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