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0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小鼠巨噬细胞金属弹力酶(MME)对小鼠原位结肠癌生长、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扩增编码MME基因结构域Ⅰ和Ⅱ的cDNA片段,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ME并转染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MME转染组及对照组小鼠原位结肠癌种植模型,观察MME对原发性结肠癌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重组MME蛋白在CT-26细胞内成功表达并具有酶活性。MME转染组原发结肠癌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肠癌组织中的MV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EGF mRNA和蛋白水平在MME转染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染入小鼠结肠癌细胞的MME基因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起到抑制原位结肠癌生长的作用。MME和VEGF都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平衡可能调控着肿瘤中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术(EUS-FNA)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住院期间行EUS-FNA患者,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108例患者行EUS-FNA,其中74例行胰腺占位穿刺,17例行食管占位穿刺,10例行胃部占位穿刺,5例行十二指肠壶腹部占位穿刺,2例行直肠占位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2例(1.85%)出现感染,2例(1.85%)出现腹痛,经内科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术后出血、消化道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 EUS-FNA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项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3.
正壶腹部周围占位是壶腹周围2 cm范围内的占位,包括Vater壶腹、胆总管下段、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肠粘膜等处的占位。壶腹部不同来源占位的病程进展速度、手术切除率、临床预后相差显著,术前明确诊断尤为重要,但由于该部位位置特殊,瘤体一般较小,壶腹部占位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似,如何早期诊断壶腹周围占位性质及评估临床分期成为影像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广泛用于胃肠道及胆胰疾病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水平改变及PMPs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形成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AP患者血标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2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17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2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差速离心分离获得贫血小板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Ps水平。收集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加入AP患者PMPs共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水平,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Ts分布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72.00(148.25~204.25)个/μl],MAP、MSAP、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179.50(145.00~308.750)个/μl、1117.50(483.00~2488.25)个/μl、1848.00(1216.50~2562.00)个/μl,H值分别为4.348、23.186、19.292,P值均<0.05]。与MAP组、MSAP组比较,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H值分别为29.068、4.709,P值均<0.05)。AP患者PMPs水平与APACHEⅡ、BISAP、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6、0.508、0.430,P值均<0.001)。与对照组对比,AP组MPO[(105.27±33.82)ng/ml vs(374.68±92.01)ng/ml]、NE[(82.71±19.22)ng/ml vs(267.45±68.46)ng/ml]、组蛋白H3[(4.53±1.48)ng/ml vs(16.34±4.02)ng/ml]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105、9.921、7.524,P值均<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NETs形成明显增加。结论AP患者PMPs水平明显升高,与疾病活动相关,PMPs可能促进NETs形成,加重AP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 -κB (NF -κB)与大鼠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用四氯化碳 (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同时以能够抑制NF -κB激活的N -乙酰 -L -半胱氨酸 (NAC) ( 10 0mg/kg ,ip)作为对照。在造模的第 12周末处死大鼠 ,观察大鼠肝脏NF -κBP65的表达 ,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白蛋白(ALB)水平及ALB与球蛋白 (GLO)比值 ,并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脏表达NF -κB亚单位P65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强 ,ALT、AST水平增高 ,ALB和ALB/GLO下降 ,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NAC则抑制NF -κB激活 ,降低了ALT、AST ,提高了ALB和ALB/GLO ,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明显减轻 (P <0 .0 5~0 .0 1)。结论 NF -κB参与了大鼠肝纤维化过程 ,具有促炎、促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患者女,54岁.因"排黑便3次,呕血1次伴头晕、多汗"入院.既往体健.1年前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并行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近半年来频繁黑便,时有上腹闷胀不适,渐出现贫血.体检:血压85/5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消瘦,重度贫血貌,浑身湿冷,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 cm,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直肠指检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6.99×109/L,RBC 2.37×1012/L,Hct 22.0%,Hb 55 g/L,Plt 78×109/L;白蛋白29.6 g/L,尿素氮15.45 μmol/L,血糖19.66 mmol/L,钙1.96 mmol/L,血浆渗透压332 mmol/L,红细胞沉降率5 mm/h.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对双氯氛酸钠(Dcf)肝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cf组及Dex组。Dcf组给予Dcf 100 mg/kg腹腔注射,Dex组在Dcf注射前1 h予10 mg/kg腹腔注射,24 h后测血清ALT、AST、TBil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化学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内皮型NOS(eNOS)和诱导型NOS(iNOS)的表达。结果 Dcf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病理积分大幅度增高,血清和肝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肝组织iNOS表达显著增强(P0.01),eNOS表达减弱。Dex可明显改善升高的转氨酶及病理积分(P0.05),并降低肝组织iNOS表达及NO含量(P0.05)。结论 iNOS和NO在Dcf肝损伤中起促进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体内iNOS表达,减少NO合成起到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测定硫唑嘌呤与6-巯基嘌呤的活性代谢产物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副作用提供参考。方法:红细胞稀释液经高氯酸沉淀,6-TGNs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生成6-硫鸟嘌呤(6-T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流动相为乙腈-20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3.3)(5∶95);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40nm,以外标法定量。结果:6-TGNs在上述条件下水解生成6-TG,在7.87~787.40pmol(/8×108)红细胞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日内及日间RSD在0.46%~7.64%之间;平均方法回收率在99.10%~102.07%之间。结论:本方法准确,专属性和稳定性较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接受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中6-TGNs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在实施个体化治疗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连续服用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对大鼠肠道P-糖蛋白(P-gp)功能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即奥美拉唑组、雷贝拉唑组、地塞米松组、维拉帕米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7 d,第8天处死动物,取空肠、回肠、结肠制成外翻肠囊,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囊外液(AP侧)罗丹明123的浓度,计算罗丹明123转运速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的测定不同肠段P-g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处理90min,奥美拉唑组空肠、回肠及结肠AP侧累积浓度分别为(2.7±0.5)、(1.95±0.21)ng.mL-1和(0.78±0.24)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制程度依次为空肠>回肠>结肠,BL→AP转运速率分别为(0.05±0.01)、(0.04±0.02)ng.mL-1.cm-1和(0.01±0.01)ng.mL-1.cm-1;各肠段P-gp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5±0.02)、(0.45±0.05)和(0.43±0.0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制程度依次为空场<回肠<结肠。雷贝拉唑组空肠、回肠及结肠BL→AP转运速率分别为(0.11±0.05)、(0.06±0.02)ng.mL-1.cm-1和(0.02±0.01)ng.mL-1.cm-1,各肠段P-gp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42±0.05)、(0.47±0.06)和(0.52±0.07),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口服奥美拉唑能显著抑制大鼠肠道黏膜P-gp功能和蛋白表达,而连续口服雷贝拉唑未见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鼻内途径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采用鼻内窥镜下经鼻腔进路,去除部分鼻粘膜、鼻骨,将泪囊内侧壁切开造孔,从而解决鼻泪管阻塞,治疗泪溢、流脓。结果35例慢性泪囊炎经该术式全部取得成功。结论腔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