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1.
目的:研究C臂机术中透视以会阴柱为参照物与目测定位在股骨粗隆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股骨粗隆手术患者为对象,入选者按照C臂机术中透视定位方法进行分组,目测定位的34例设为对照组,以会阴柱为参照物的34例设为研究组,观察术中照射次数,并对比分析各组差异。结果:研究组术中照射1次的几率(100.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臂机术中透视以会阴柱为参照物较目测定位可显著减少术中照射次数,对降低人体X线辐射损害及保证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眼表微生物菌落的数量和质量会因疾病的发生发展、手术或用药治疗而产生改变,但是关于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很少。近年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各类超级细菌不断出现,这使得愈发需要探索眼科疾病治疗新思路。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因疾病、手术或用药治疗而引起的眼表微生物菌落的变化,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桑色素滴眼液在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饲养60d,制作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症模型(36眼,均为右眼),其中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12只):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应用桑色素滴眼液,另12只不使用任何滴眼液。治疗前,治疗后2、4、6wk对实验兔采取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 Ⅰ试验(SⅠt)检查,同时测验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含量,并使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Ⅰt、FL、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无差异(P>0.05);治疗2、4、6wk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Ⅰt和FL评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P<0.05)。实验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变化(均P>0.05),对照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均P<0.05)。治疗后2、4、6wk时两组SⅠt、FL评分、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对照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21±9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4436±289个/mm^2,实验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6±1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3219±223个/mm^2,两组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后,对照组角膜上皮下多支神经纤维发生弯曲,密度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神经弯曲度明显减小,密度较治疗前增加。结论:桑色素滴眼液对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裂解液对苯扎溴胺诱导的小鼠干眼的影响与其干眼治疗效果。方法 取健康成年BALB/c小鼠36只,在无菌恒温条件下喂养。用苯扎溴胺滴眼液给小鼠滴眼制作干眼模型,并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B组。A组小鼠用PRP滴眼、B组小鼠用生理盐水滴眼、模型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对3组小鼠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以及泪液蛋白测试,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膜细胞炎症反应情况和基底膜下神经的分布(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2周)。结果 A组SIT及FL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1周后和干预后2周,比B组和模型组均有较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A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较干预前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且与B组和模型组相比,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分支数量明显增加,曲率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2周后,A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滴眼液可以减少苯扎溴铵滴眼液的眼表副作用,并能通过维持小鼠泪膜的稳定性和保护角膜的完整性而控制炎症,改善干眼。  相似文献   
15.
梁荣斌  吴世楠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0):1726-1729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D/PCEDs)是指角膜损伤后10~14d内,在接受了相应治疗后,角膜也未能迅速重新形成上皮并闭合而导致的一种角膜疾病。角膜上皮的破坏和基质层的损伤容易使眼部受到感染、发生基质溃疡、穿孔、瘢痕,甚至丧失视力。就目前而言,临床医生对PED的治疗仍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标准的治疗方法包括配戴绷带隐形眼镜和使用人工泪液治疗,而新开发的药物则可以通过促进各类生长因子的生成使角膜重新形成上皮,进一步配合相应外科手术为角膜提供神经支配,以此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确诊PED后应尽早接受治疗,以避免继发性并发症。本文就PED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与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