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有无横连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寻找最优化的后路内固定方式。方法在已验证的正常T12~L2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将T12椎体上半皮质骨切除并赋予内部松质骨损伤材料属性,分别建立无、有横连杆经伤椎单侧螺钉(模型A1、A2)、常规短节段(模型B1、B2)和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C1、C2)6种内固定模型。分别比较6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和棒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在屈伸和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模型组ROM均明显小于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而经伤椎单侧和双侧螺钉内固定组,在屈伸应力下两者ROM无显著差异,在侧屈应力下经伤椎双侧螺钉模型的稳定性优于经伤椎单侧螺钉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上位螺钉钉尾和上位螺钉与伤椎螺钉之间的棒体,经伤椎双侧内固定组上位螺钉最大应力明显低于经伤椎单侧和常规短节段内固定组螺钉最大应力。横连可增加各内固定组在扭转应力下的稳定性,也可降低上位螺钉和棒在扭转应力下的最大应力,而屈伸和侧屈应力下螺钉和棒的最大应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经伤椎置钉后路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添加横连不仅能改善构型扭转刚度,而且能降低螺钉和棒的最大扭转应力,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在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GIOP的患者病历,参照中医证型相关标准,以患者临床表现为依据,将每个患者归纳到不同的证型。结果收集了过去28个月在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共242例,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肾阳虚证127例、肾阴虚证61例、脾胃气虚证31例、肝郁气滞证16例、瘀血痹阻证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52.48%、25.21%、12.81%、6.61%、2.89%。结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肾虚证为主,其中以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 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VC组最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最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补气通络方和神经外膜切开对周围神经急性挤压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3/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取128只SD大鼠,制成精确的右坐骨神经神经急性挤压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32只:①补气通络方组:从造模后第2日起予补气通络胶囊混悬液1μL/(kg&;#183;d)灌胃[相当于生药0.9g/(kg&;#183;d)],1次/d.补气通络胶囊由黄芪、人参、当归、川芎、丹参等组成.②手术组:予造模处神经外膜切开.③补气通络方+手术组:既给补气通络胶囊又行神经外膜切开手术治疗.④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μL/(kg&;#183;d)灌胃.给药后1 d、1,4,8周每组取8只大鼠作坐骨神经电生理测定,包括传导速度、阈强度、最大波幅,以判断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12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阈强度:给药第4,8周补气通络方及补气通络方+手术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手术组亦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给药第4,8周补气通络方及补气通络方+手术组快于对照组(P<0.05,0.01),手术组亦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最大波幅:给药第4,8周补气通络方及补气通络方+手术组大于对照组(P<0.05,0.01),但两组间无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神经外膜切开对周围神经急性挤压伤早期可能有帮助,但远期疗效并不确切;补气通络方可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作用途径可能为促进损伤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85.
以腰腿痛为首发症状就诊,最后确诊为肿瘤的患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此类患者的腰腿痛是肿瘤所致。我们称之为“肿瘤源性腰腿痛”,借以与一般性质的腰腿痛鉴别。1986年至1992年我院骨伤科收治的腰腿痛528例中,最后确诊为肿瘤的有38例,现作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32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69.95±7.72岁(56~87岁),骨密度T值-3.43±0.22SD(-2.5~-5.1SD)。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线高度、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骨水泥强化椎体形态学改变等。结果: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2.81±0.97年(2~6年)。椎体强化术后3d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的椎体出现再塌陷,局部后凸角度加重(P0.05)。术后3d 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骨水泥椎体均与相邻椎体自发性融合,6例出现骨水泥碎裂和移位,8例骨水泥周围出现透亮线。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术后即刻疗效显著,但中长期随访时,骨水泥强化椎体出现塌陷及后凸角度增大,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治疗150例患者。其中128例患者未出现新发骨折,为A组;另外2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已有骨折的部位、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新发骨折间期。结果:全部150例患者经至少12个月的随访,出现新发骨折的患者其术前存在的平均骨折椎体个数及平均强化的椎体个数较多(P<0.05)。而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PVP治疗的患者新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行PKP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及平均强化椎体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与PVP相比,PKP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8.
滤泡性淋巴瘤侵犯脊柱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我院脊柱骨科于2010年1月收治1例侵犯脊柱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报道如下。患者男,59岁。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自觉颈部酸痛不适、双下肢行走不稳伴双上肢麻木、上腹部束带感3个月;入院前半个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无发热和体重减轻  相似文献   
89.
小针刀结合理伤手法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3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比较多,非手术疗法如止痛药物、理疗、减少持重等,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各种手术治疗,往往由于老年人体质、心理等问题难以接受。我们针对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生物力学失衡这一病因,采用小针刀结合理伤手法,对病膝进行调衡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均为门诊病人,女32例,60膝;男3例,6膝。年龄58 ~ 65岁,平均年龄61岁。X线摄片示:无改变或骸骨上、下缘有小骨赘增生,38膝;关节间隙狭窄或左右不等宽、关节边缘及髁间峙骨质增生,28膝。均属AhlbackⅠ…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Ⅲ期Kt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 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I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