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目的:系统评价经椎间孔硬膜外注药(TFESI)与经椎板硬膜外注药(ILESI)治疗腰骶神经根性疼痛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7月Pubmed、Medline、Embase以及Ovid电子数据库,搜集关于比较TFESI和ILESI治疗腰骶神经根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Cochrane手册的改良Jadad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利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筛共378篇文献,最后纳入5篇文献、199例患者,其中行TFESI 102例,行ILESI 97例。文献质量1篇为5分,2篇为6分,2篇为7分;4篇语种为英文,1篇为法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缓解腰骶神经根性疼痛上,TFESI在术后2周[MD=-1.77,95%CI(-2.95,-0.59),P0.01]、1~3个月[MD=18.77,95%CI(4.54,33.0),P=0.01]及6个月[MD=-1.08,95%CI(-1.53,-0.64),P0.05]时的疗效优于ILESI,在术后1个月脊柱柔软度改善无明显差异[腰椎活动度(schober index):MD=0.07,95%CI(-0.42,0.57),P0.05;指-地距离(finger-to-floor):MD=1.21,95%CI(-6.41,8.82),P0.05)]。结论:在缓解腰骶神经根性疼痛上,TFESI在术后6个月内疗效均优于ILESI,但在改善脊柱柔软度上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2.
目的 :系统评价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比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与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预防脊柱脊髓损伤后静脉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考克兰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检索对比LMWH与其他抗凝药物包括DOACs、UFH预防脊柱脊髓损伤患者VTE的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4月20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将相关文献纳入并提取干预措施、实验设计等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由森林图表示,RCTs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评价,队列研究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分表(Newcastle-Ottawa Scal...  相似文献   
203.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的21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影像学资料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6~24个月,平均随访18.7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没有出现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中ASIA分级C级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19例.结论 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4.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颈椎C3~C7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前期研究验证模型有效性。ZP固定模型与CP固定模型的手术节段均设定为C4/5与C5/6节段。在C3椎体上方施加轴向压缩负荷73.6N的模拟重力,并逐步施加1.8N·m的转矩,进而模拟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等颈椎运动。测定并比较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C5椎体及融合器装置应力。结果:CP固定模型融合节段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位均明显小于ZP固定模型;CP固定模型相邻节段(C3/4、C6/7)的椎间盘内应力均远远高于ZP固定模型,两种模型融合节段上方的椎间盘内应力均高于融合节段下方;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5椎体应力均明显高于CP固定模型,在前屈位...  相似文献   
205.
目的 探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的优势和特点。方法 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对照组则采用全椎板切除法,通过观察两组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死亡率、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质中灰度值表达水平评估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状况、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质中灰度值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所需的切口小,脊柱后方软组织破坏少。结论 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可保证成功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并且这一改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出血量少,软组织破坏少,死亡率低等优点,这一改良方法更注重动物伦理。  相似文献   
206.
在美国,每年因外伤所致脊柱骨折约有20万人,而胸腰椎椎体骨折占了其中的3/4[1-2]。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等病理性因素并发胸腰椎椎体骨折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同样在美国,每年胸腰椎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就有70万人[3]。其除引起剧烈疼痛外,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并且增加个人或社会的经济负担[4]。胸腰椎骨折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现已得到脊柱外科医生和科研学者的重点关注。在实施研究时,建立有效的骨折模型是开展研究的前提要求,但是,由于受伦理学和法律的限制,人类活体实验难以开展。既往大量的骨折模型研究集中在动物上,但是研究者发现动物模型与人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人类尸体模型及计算机有限元模型快速发展,并应用于各种研究。本文主要收集近15年国内外关于人类椎体骨折模型建模方法的文献,并对其建模方法及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7.
目的分析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塌陷(OVC)伴神经症状(N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2010年8月至2016年6月共40例OVC并NS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女35名,男5名,年龄53~95岁,平均72.4岁,通过检查侧位X线片、胸腰椎MRI、胸腰椎CT,将骨折分为新鲜期及陈旧期(含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陈旧性椎体骨折不愈合根据骨折部位过伸位CT分为A1(可复位稳定型)、A2(可复位不稳定型)、B(难复位型),并按椎体塌陷程度及形态分为轻、中、重、极重度塌陷,极重度塌陷进一步分为扁平型、楔型、凹陷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疼痛评分VAS、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征、骨密度,测量椎体最大塌陷程度、胸腰段后凸角、后壁骨折块椎管占位率。结果临床症状:40例患者中,38例(9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腰部疼痛;伴下肢神经症状19例(47.5%);伴肋间神经支配区域放射痛22例(55%);鞍区麻木伴小便障碍2例;双侧腹股沟疼痛2例,腰背痛VAS评分0~8分,平均6.6分,神经放射痛VAS评分3~8分,平均5.8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5例(12.5%),D级10例(25%),E级25例(62.5%);骨密度平均T=-3.5SD;影像学表现:46个受累椎体,陈旧骨折不愈合30例(65.2%),其中A2型56.7%,其次为B型26.7%、A1型16.7%,新鲜骨折13例(28.3%),陈旧骨折畸形愈合3例(6.5%);28个椎体CT发现椎体内"真空征";极重度塌陷椎体共34个(73.9%),楔形50%,凹陷型32.4%,扁平型有17.6%;重度塌陷9例(19.5%),中度塌陷3例(6.5%),无轻度塌陷椎体;36个(78.3%)患椎分布于胸腰段,25/36例(69.4%)胸腰段cobb30°,下腰椎7例,胸椎3例;中央管狭窄30例,椎间孔狭窄10例。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伴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典型特征为胸腰背部疼痛,体位变动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时可稍减轻或消失。神经损害相对较轻,多以下肢根性症状或胁肋部区域神经放射痛表现为主,部分表现为动态神经压迫,还可出现鞍区麻木及二便障碍。影像学以陈旧不愈合期-A2型为多见,其次为B型,CT往往发现椎体内"真空征",多分布于胸腰段,骨折形态以极重度塌陷-楔形为主,往往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及骨质疏松,引起中央管狭窄为多。  相似文献   
208.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单/双节段融合固定时普通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cement-augmented pedicle screw,CAPS)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s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正常男性志愿者的腰骶部CT扫描数据,建立L3~S1的完整有限元模型。验证完整模型的有效性后,通过三维扫描仪扫描空心及实心椎弓根螺钉,构建较为仿真的三维螺钉模型,再分别建立L5~S1、L4~S1的PS固定和CAPS固定模型。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载400N的垂直向下载荷模拟人体自身重力,同时在L3椎体上表面于不同方向施加7.5N·m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生理活动,比较模型间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小关节Von Mises应力极值和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ROM)的差异。结果: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显示完整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ROM与已发表的尸体研究类似。在单节段固定时,PS固定的相邻椎间盘/小关节Von Mises应力极值和椎间ROM均略小于CPAS固定组。在双节段固定时,PS固定组相邻椎间盘/小关节Von Mises应力极值和ROM均小于CPAS固定组。两种固定方式中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类似,均分布在纤维环的外侧缘。结论:相比于PS固定,CAPS固定会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小关节的应力和椎间ROM,且在双节段固定时更为明显,可能会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209.
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骨骼肌的内在失衡状态,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肌交联"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骨骼肌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强肌健骨是治疗SOP"骨肉不相亲"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10.
[目的]评价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6年7月行OLIF联合后路固定14例15节段,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51~82岁。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滑脱症4例。其中L2、3节段1例,L3、4节段4例,L4、5节段8例,双节段(L3~5)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椎间融合率,对比术前术后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切口长度(5.39±0.84)cm,平均手术时间(141.07±25.3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10.71±65.57)ml。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术椎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略有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初步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小、严重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但应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