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43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8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世界肿瘤死亡第二位,肿瘤标志物是诊断早期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研究进展迅速,在诊断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或复发和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各具优势,本文就以上最具代表性的肝癌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鼻咽部肿物活检确诊均为非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76例,给予顺铂单药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具体为顺铂80mg/m2,静脉滴注,于放疗第1、22、43天进行;放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5次/周,鼻咽平均剂量74Gy(70~78Gy),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评价其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生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76例鼻咽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2.1%(32/76)。ERCC1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T分期、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N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者的有效率(RR)为75.0%(24/32),ERCC1阴性表达者的RR为97.7%(4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获得随访的72例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83.3%、79.0%。ERCC1阴性表达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7.8%、80.5%,ERCC1阳性表达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7.9%、77.4%、77.4%,两者的中位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RCC1阳性表达者中不同分级的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GP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GP73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方法,检测14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0例肝硬化、100例乙型肝炎、50例其他恶性肿瘤、26例肝良性肿瘤、84例HBV携带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P73的浓度,应用临床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作为参照。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乙型肝炎、其他恶性肿瘤、肝良性肿瘤、HBV携带者和正常人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设定GP73浓度,GP73为64ng/mL作为肝癌诊断的临界值切点(cut-off)时,GP73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到最高,分别为83.3%和88.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vs 72.2%,88.3%vs 76.7%),P<0.05;GP73+AFP联合检测可使敏感性提高到94.4%,特异性为65.6%。结论:GP73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GP73与AF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比单项检测均高。联合检测血清中的GP73和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4.
细胞焦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与凋亡同属可控调节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的机制分为依赖caspase-1的经典焦亡途径与由caspase-4/5/11介导的非经典焦亡途径。细胞焦亡不仅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在非特异性防御中发挥作用,也参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与发展。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细胞焦亡是一把“双刃剑”,兼具促肿瘤和抑肿瘤的作用。一方面,细胞焦亡能调节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参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另一方面,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发生焦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深入研究细胞焦亡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是解析消化系统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相关的分子机制,以期为预防、诊断以及治疗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5.
数字舌图的色彩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舌诊客观化的研究中,舌色的真实还原是一个关键的技术环节。本文运用ICC色彩特性文件对数字图像进行了色彩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的校正数字图像的色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色彩还原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对健康体检中脂肪肝患者舌象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脂肪肝患者的舌象特征。方法:采用中医师肉眼观察的方式,对857例体检者(含580例脂肪肝患者)的舌象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结果:x^2。检验和相关因素分析提示,脂肪肝纽红绛舌、暗红舌、裂纹舌、黄苔、腻苔、厚苔的出现率显著增加。结论:本次研究脂肪肝患者出现的舌象变化,中医学认为多为体内有热或湿热的表现。找到了脂肪肝患者的一般病因病机改变,就可更为合理、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联合丝裂霉素(MMC)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方法]43例二线及二线以上方案化疗失败的mCRC患者,使用GEM联合MMC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每2个周期进行疗效评价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本组随访率为100.0%.全组共43例患者,共行治疗93周期,平均2.8(2~8)个周期.其中15例仍存活,28例死亡.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获部分缓解(PR)10例(23.3%),无变化(SD)18例(41.9%),进展(PD)15例(34.9%),总有效率(RR)为23.3%(10/43),疾病控制率(DCR)为65.1%(28/43);4个周期后有20例可再次评价疗效,5例(11.6%)维持PR,6例(30%)维持SD,RR为11.6%(5/43),DCR为25.6%(11/43).肿瘤进展时间(PFS)为6个月(95%CI:3.7~8.3个月),总生存时间(OS)为9个月(95%CI:7.7~10.3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发热及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可较快地控制并恢复,耐受性良好.[结论]GEM联合MMC治疗耐药性mCRC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58.
59.
758例体检者"上火"体验的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上火”的症状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58名志愿者的上火的原因、症状、应对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91%的人有过上火的经历,在调查中的发生率为4.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尤其是老年女性,上火后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不同性别者的上火症状亦有差异。结论:中国人日常所说的上火是一种具有燥象和热象特征的亚健康状态。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促使其发生的重要原因,症状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相关。纠正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缓解上火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的常见中医脉象及其特征。方法对4,5,6,7版中医妇科学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1999~2008年医药卫生期刊中有关子宫肌瘤脉象研究的125篇文献、4000余例现代名中医医案中子宫肌瘤的脉象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的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实际诊疗中记录的子宫肌瘤脉象达32种,出现率最高的脉象为沉弦脉。结论子宫肌瘤的脉象特征表现为脉位以沉脉为主,脉的形与势以弦脉、涩脉、细脉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