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过敏性休克是人体对过敏原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在免疫反应中属于Ⅰ型。引起本病常见的过敏原主要有:药物、血浆或血清及其制品、异体蛋白(昆虫叮咬)。药物中以青霉素、局部麻醉药、含碘造影剂、含蛋白质药物[如促皮质素(ACTH)]、  相似文献   
22.
生存质量是评价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指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健康”概念、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列为新一代健康指标。人们重视到 QOL和生存时间是同样重要的 ,而且 QOL可以更综合地评价疾病的影响 [1 ]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 ,过去我们对糖尿病的治疗目标、病情监控及疗效判断主要是用生化指标如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 ,但是在现代综合医学模式中 ,糖尿病治疗目的不单纯是控制血糖水平 ,更要防治并发症、缓解疾病的症状、帮助病人心理适应和改善 QOL。 QOL能为医生提供来自病人…  相似文献   
2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智喜梅  梁奕铨 《新医学》2001,32(3):174-175
1 引 言 1969年, McCully报道因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和因维生素B12代谢异常而死亡的的病人,尸检显示相似的全身广泛性大、中、小动脉狭窄与闭塞。由于上述两种病因均可影响含硫氨基酸代谢,最终导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由此推测这种相似的动脉损害由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引起,从而提出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学说。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完善,国外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高…  相似文献   
24.
25.
本文主要复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在高血压病的应用。特别讨论了:可能的作用机制,目前市售 ACE 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利西诺普利)的药理学,其对肾的作用,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由于 ACE 抑制剂对轻、中或严重高血压的治疗非常有效,并有很好的耐受性,因此正成为治疗手段中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26.
本文对23例初发Ⅱ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吡磺环已脲(Glipizide)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第Ⅷ僵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和纤维蛋白原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病人在临床未发现微血管病变时已有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无相关性,与ⅧR:Ag呈正相关(P<0.001)。吡磺环己脲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参与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内皮损害会加剧血小板聚集功能;吡磺环已脲对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研究餐后不同时间急性运动负荷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患者降糖作用的差异。【方法】 18例NIDDM患者 3d中分别于餐后 30、6 0和 90min进行为时 30min最大氧耗量的 6 0 %的运动强度的急性运动负荷 ,观察餐后 30min至 2 10min内血糖变化 ,与试验前 1d不进行运动的同样时间对照。【结果】餐后 90min运动时 ,餐后 30min至 2 10min时间内 ,血糖 时间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 (2 5 4mmol·h·L-1± 5 1mmol·h·L-1降至 2 1 3mmol·h·L-1± 4 4mmol·h·L-1,P <0 0 5 ) ,运动结束时 ,有显著的即时降糖效应 (8 2mmol·L-1± 1 8mmol·L-1降至 5 4mmol·L-1± 1 4mmol·L-1,P <0 0 1) ,而且运动结束后的血糖下降平稳 ;餐后 6 0min运动仅对运动结束时的血糖有显著的即时降糖效应 (8 3mmol·L-1±2 1mmol·L-1降至 6 8mmol·L-1± 1 7mmol·L-1) ,而餐后 30min运动对上述 3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餐后 90min为NIDDM患者进行运动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29.
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3例伴或不伴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血糖,血脂等,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为因变量,拟合Logistic回归。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体重指数的增加也有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餐后不同时间急性运动负荷对NIDDM患者的降糖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餐后不同时间急性运动负荷对非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降糖作用的差异。方法:18例NIDDM患者3d中分别于餐后30、60和90min进行为时30min最大氧耗量的60%的运动强度的急性运动负荷,观察餐后30min至210min内血糖变化,与试验前1d不进行运动的同样时间对照。结果:餐后90min运动时,餐后30min至210min时间内,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25.4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