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梗死组和梗死加卡托普利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结扎前和结扎后40min分别检测AngⅡ的含量,并记录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结果结扎前各组AngⅡ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也未发生明显的心律失常;结扎后40min对照组AngⅡ含量基本不变,也未发生明显的心律失常,梗死组和梗死加卡托普利组AngⅡ含量明显升高,均发生明显的心律失常(P<0.01),梗死组的AngⅡ含量最高,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较梗死加卡托普利组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AngⅡ增高,可能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T波电交替(TWA)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并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最终导致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出现TWA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我们回顾分析116例AMI患TWA与AV发生情况,结合分析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坚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19-519
近年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与静息心电图相比,其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上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2003年以来本院收治的30例心律失常患儿动态心电图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梁坚坚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1):93-94
在诊断学教学中,心电图检查的授课内容包括心电图检查的操作和心电图诊断两个主要方面,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授课和临床实习两部分,授课对象有影像学、临床医学的大专、本科学生以及内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和临床思维,将为其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从课堂授课和临床实习两方面探讨如何在心电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房颤(Af)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方法分析74例Af发生前的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A、B2组,比较不同年龄组Af发生前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疾病关系。结果Af发生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与患者的年龄段、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84.6%)。有的呈一过性,与迷走神经兴奋或受到外来刺激有关。结论在年龄较大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当心电图出现与Af密切相关的异常改变时,应考虑为Af前兆,采取积极的治疗,对阻止或延缓Af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记录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24h心电信息,对SDANN、SDNNR、rmSSD、PNN50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组SDANN、SDNNR明显缩短,rmSSD、PNN50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态心动图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无心肌梗死(NMI)者心电图出现的异常Q波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列NMIQ波心电图,根据Q波振幅(Q>1/4R)、Q波时间(Q≥0.04s)分为非梗死Q波A组(Q>1/4R)、B组(Q≤1/4R),对比两组Q波时限。并与梗死性Q波(C组)Q波时限进行比较,同时观察非梗死性Q波的心电图特点。结果B组Q波时限(0.055±0.02),C组Q波时限(0.121±0.028),P<0.05,A组Q波时限(0.113±0.016),与C组Q波比较,P>0.05。26例中有92.3%病人伴有器质性疾病。结论A组、B组与C组Q波时限有差异,A组、B组Q波发生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与器质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