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观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72只眼)年龄/〉60岁伴有心血管病史的白内障手术摘除患者,在围手术期间进行24hDCG监测,观察术前2h、术中以及术后2h的心律失常变化,所得DCG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6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87.9%,以房性心律失常最高(86.2%),室性心律失常次之(72.4%);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和短暂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24.1%和3.4%。术中和术后2h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2h(P=0.000);而术中和术后2h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低于术前2h(P=0.000)。23例(34.8%)有眼心反射的发生。术后出院视力脱残率为86.1%,脱盲率为93.1%。手术中无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估,针对其变化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使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挫伤性晶状体脱位合并青光眼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挫伤性晶状体脱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研究分析因挫伤致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手术治疗5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因年龄较小未检查外,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48眼,有效率达85.71%。40眼(71.43%)术后视力在0.05以上,术后盲目率由术前80.36%降至28.57%。结论 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压并降低手术前致盲率。 相似文献
13.
一期后囊截开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一期后囊截开时对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浑浊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33眼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进行一期后囊截开,术后随访5月-4年。结果 24眼(72.72%)术后保持中央视轴区基本透明。23眼(69.7%),术后视务达0.3以上,16眼(48.48%),达0.5以上。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一期后囊截开虽不能完全阻止后障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囊浑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超声乳化老年白内障手术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了解围手术期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bIS)功能的影响,为评估手术风险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60例(60只眼)年龄〉/60岁无心血管病史的白内障摘除术患者,统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手术前1d17:00开始至次日术后17:00,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测定HRV频域指标。观察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前00:00~05:00时段(术前)、手术时段(术中)及术后12:00~17:00时段(术后)频域指标(LF、HF、LF/HF)的变化;分析其改变特点和原因。结果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三个时点HRV频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和术后HRV频域指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中HRV频域指标又明显低于术后(P〈0.05或P〈0.01)。结果表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和术后时点的HRV频域指标比术前明显降低,以术中时点的下降更为显著。结论局部麻醉或白内障手术创伤等应激刺激,对老年白内障患者ANS功能影响较为明显,提示术中和术后均可能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易发时期,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的有效监护护理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方法采用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围手术期间患者的心电变化,术前、术后做好患者心理辅导,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60例患者除1例患者因术前情绪因素改用全身麻醉,3例患者术前因出现情绪紧张、烦躁、血压突然升高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20例(33.3%)手术中监测到眼心反射但不影响手术治疗,全组无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手术脱残率为86.2%,脱盲率为93.4%。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心电监测及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白内障手术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疾病白内障择期手术病例60例(60只眼);全部病例均在局麻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表面麻醉组(Ⅰ组)和球周麻醉组(Ⅱ组),每组30例;以24 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HRV频域检测,分别比较Ⅰ组与Ⅱ组间以及两组手术前2 h、术中、术后2 h三个不同时段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LF/HF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Ⅱ组LF、HF、LF/HF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与Ⅰ组(P<0.05);Ⅰ组除LF外,HF、LF/HF在术中较术前2 h显著下降(P<0.05);Ⅱ组LF、HF、LF/HF在术中和术后2 h均较术前2 h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HRV能较为敏感地反映不同麻醉方式对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的影响;在表面麻醉方式下进行白内障手术,可能对心脏ANS功能损害较小,提示用表面麻醉进行白内障手术可能更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老年心血管病白内障手术,无论是表面麻醉还是球周麻醉,术中和术后均可能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老年白内障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白内障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评估手术对老患者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岁以上白内障合并有心血管患者60例(60只眼),均在局部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HRV频域,观察患者手术前2 h、术中、术后2 h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LF/HF各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中LF、LF/HF均较术前低(P<0.05),术后2 h LF/HF低于术前(P<0.05),而术中与术后2 h之LF、HF、LF/HF各频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时,术中和术后2 h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较为严重,提示该时段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易发时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外伤术后无晶体眼二期人工晶体植入22例,平均随访19.4个月。手术方式采用睫状沟植主或经巩膜固定植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评估白内障手术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变化,为制定防治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择期手术病例120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病老年白内障60例(观察组),无心血管病老年白内障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根据麻醉方式不同(表面麻醉或球周麻醉)每组随机各分2小组,每小组30例.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观察围手术期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变化,对所得HRV时域和频域指标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麻醉方式方面,无论观察组和对照组,球周麻醉组时域和频域指标亦均明显低于表面麻醉组;不同麻醉方式下的手术分别显示,观察组的频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频域指标.结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对心脏ANS功能存在着影响和损害,提示可能较易发生心血管事件.与球周麻醉方式相比较,在表面麻醉方式下进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对心脏ANS功能损害和影响较小,表明该麻醉方式下进行的手术更为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