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lu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癌转移方面的判定价值。方法:将术前作全身PET检查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癌切除及淋巴结清除后得到的病理结果,与术前PET检查结果相对照,从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方面得出结论。结果:PET对术前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癌转移的评估中,其敏感性约为85.7%,特异性约为93.7%,准确率约为91.9%;PET对术前NSCLC患者肺门淋巴结癌转移的评估中,其敏感性约为54.2%,特异性约为89.5%,准确率约为75.8%。结论:就无创性检查而言,在NSCLC患者术前的“N”分期中,PET检查是目前最好的辅助手段,对帮助临床医师术前评估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策略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20伴营养不良的胃部肿瘤病人中,采用术后早期EN,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测定体重(BW)、体质指数(BMI)、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转铁蛋白(TFN)、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同时观察者的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等恢复状况,以及有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安全耐受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Alb、PreA、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GAS、MTL水平于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TFN、CCK水平则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胃肿瘤术后采用早期EN,而且安全、可靠,能即期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状态,并缓解肿瘤和手术创伤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恢复护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拟行胸腔镜手术的临床I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丁丙诺啡透皮贴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氨酚羟考酮进行术后镇痛。术后均给予帕瑞昔布钠联合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镇痛的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内,观察组术后静息痛和运动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 001);观察组换算的吗啡用量远低于对照组(P 0. 001);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01);对照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 001)。结论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能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癌相关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PLE)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到2010年5月收治的89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04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欧洲工作网制定的PLE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PLE患者共7例,均为男性,年龄41~ 54岁,平均48岁;分析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有吸烟史.症状方面,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短期记忆力丧失,6例有癫痫发作,4例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2例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肿瘤发现均依靠胸部X线片或CT检查.病理确诊主要依靠纤维支气管镜(5例),2例手术确诊;其中小细胞肺癌6例,肺腺癌1例.1例失访,6例随访4~21个月,平均11.5个月.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3例死亡(生存期分别为4、10、14个月),肿瘤分期分别为Ⅳ期、Ⅲb期和Ⅲa期;3例随访中(随访时间分别为5、15、21个月),均为Ⅲa期,其中1例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结论 PLE为罕见疾病,熟悉疾病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抗肿瘤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缓解不完全以及肺癌分期偏晚可能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胸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发病率较低,目前手术仍是胸腺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肿瘤来说,非手术治疗是必然选择。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及放疗,但疗效有限。随着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部分研究已开展关于胸腺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胸腺肿瘤发病率较低,目前的免疫治疗研究多为小型回顾性分析。本文对胸...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已成为全世界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但NSCLC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基因突变以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发生率低, 相应靶向药物治疗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FGFR1作为NSCLC中较常见的异常基因, 其异常扩增高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同时发现多种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本文对FGFR1在NSCLC中的扩增高表达情况、其与NSCLC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相关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有内分泌功能的纵隔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定性和定位诊断、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例纵隔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其中后纵隔肿瘤2例,中纵隔肿瘤3例。结果:5例患者术前均得到了明确的定性和定位诊断;5例患者均顺利做了肿瘤的手术切除(3例在体外循环下),术后病理得到了证实;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手术切除是治疗纵隔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最佳手段,而术前明确的定位诊断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传统的定位方法外,奥曲肽(99mTc-TOC)显像技术在定位诊断上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自1922年Alwarez首次报告胃电图(简称EGG)之后,虽已有60多年历史,但进展缓慢。由于对胃平滑肌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及电子技术的提高,近20年来使胃电图的研究进展很性,国内自1979年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报导逐渐增多,但对小儿胃肠道疾病应用的报告甚少,我们对36例门诊患儿以腹痛就诊者进行了EGG检测,并设16例作健康对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