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4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76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23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462篇
内科学   283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152篇
外科学   478篇
综合类   1060篇
预防医学   44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84篇
  1篇
中国医学   445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随着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血脑屏障是治疗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障碍。纳米技术已被证明有效用于脑靶向的治疗,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纳米载体给药系统。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介绍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和血脑屏障的结构特点,总结了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评价方法,并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笔者对近年来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脑靶向传递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机制探索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暴露疗法在下肢损伤伴组织缺损行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8月住院行下肢损伤伴组织缺损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创面采用传统纱布包扎疗法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9月—2013年4月住院行下肢损伤伴组织缺损皮瓣转移修复术,创面于术后6~8 h拆除包扎敷料采用暴露疗法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转移皮瓣的血液循环、皮瓣存活率、创面感染及医疗成本4方面指标,评价创面包扎疗法和暴露疗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转移皮瓣肤色、肿胀、充盈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63,6.47,6.48;P<0.01)。观察组患者转移皮瓣皮温正常率、皮瓣存活率分别为83.33%和97.6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40,5.91;P<0.05)。观察组的创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29,P<0.01)。两组患者医疗成本比较,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护理工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44,32.78,22.44;P<0.05)。结论下肢损伤伴组织缺损行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创面护理实施暴露疗法,能有效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率,便于及时观察转移皮瓣的血液循环,并能早期发现转移皮瓣血管危象的征象,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3.
临床资料女性患者,19岁,因“扭伤致左膝肿痛、活动受限1 d”于2011年5月23日收入院。患者合并“成骨不全症Ⅰ型”,既往多次发生左侧髌骨骨折,均未行手术治疗。患者父亲患有成骨不全症。入院体格检查:左膝关节肿胀,可见大片瘀斑(图1A,1B),左膝关节环形压痛,髌骨压痛明显,可及骨擦音。左膝活动受限,伸膝无力。左膝X片及MRI示: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低位髌骨,股四头肌腱撕裂,髌腱大部分缺失(图1C ~1F)。髌骨骨密度显示骨质疏松症( T-score =-2.8)。诊断:(1)成骨不全症;(2)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3)股四头肌腱及髌腱损伤。  相似文献   
134.
135.
136.
137.
138.
目的探讨提高原代癌相关纤维母细胞转染效率的方法,并优化实验条件。方法对比正反两种转染方法转染siRNA至原代癌相关纤维母细胞的转染效率,并分析两种转染试剂在转染原代细胞方面的不同。结果反向转染组转染siRNA至原代癌相关纤维母细胞的转染效率高于正向转染组(P<0.05);两种转染试剂转染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向转染法可以显著提高原代癌相关纤维母细胞siRNA转染效率;两种转染试剂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9.
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25.5岁。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Ⅱ型7例,ⅢA型26例。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20例,合并指间或掌指关节骨折13例。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8 h,平均3.7 h。一期清创复位,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术后30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钉道感染;3例出现切口感染,导致骨不连。2例掌指骨粉碎骨折发生骨不连。3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8个月。X线片示13例术后8周骨折愈合,其中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8例,合并关节骨折5例;12例术后12周愈合,其中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7例,合并关节骨折5例;3例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术后6个月愈合。去除外固定架后经功能锻炼,仍有3例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患者及4例合并关节损伤患者残留关节僵硬,未出现手指旋转及对线畸形,无慢性疼痛发生。术后6个月按照手部关节总活动度功能评分,28例骨折愈合者中,优7例,良12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7.9%。结论应用微型外固定架一期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波及关节的开放骨折术后功能不佳。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伴有骨转移瘤的HCC患者15例,3例(20.0%)为多发性骨转移,12例(80.0%)为单发转移。TACE治疗骨转移瘤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局部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局部骨转移灶TACE治疗,术中无并发症。15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按VAS评分标准,1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5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80.0%,至6个月时总体有效率仍达58.3%。影像学评价的治疗有效率达86.7%。TACE后1个月5例患者AFP下降〉50%,8例下降〉30%,2例下降〉20%。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100%,6个月生存率为80%。结论TACE可有效控制肝细胞癌骨转移灶的局部生长、缓解疼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