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intaneous abortion,RSA)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除遗传、内分泌、感染、自身免疫、解剖因素外,80%以上原因不明[1],成为临床难治性不育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Beer等[2]在1981年创立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对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recur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工作压力对北京地区成年女性慢性盆腔痛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北京所辖主要15个城区居住时间6个月及以上、18~60岁5 045例成年工作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工作压力程度和慢性盆腔痛情况。结果在5 045例被调查者中,60.7%(3 061/5 045)的女性有工作压力,其中20.3%(621/3 061)的女性伴慢性盆腔痛;39.3%(1 984/5 045)的女性无工作压力,其中17.6%(349/1 984)的女性伴慢性盆腔痛。相对于无工作压力,有工作压力引起慢性盆腔痛的OR值为1.202,95%CI为1.031~1.402。结论工作压力是引起慢性盆腔痛发生和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凝蛋白缺陷与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RS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血液凝固法、发色底物法检测102例RSA患者和36例经产健康体检妇女血浆中蛋白S(PS)、蛋白C(PC)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水平.结果 RSA组PS、PC及AT-Ⅲ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28.4%、1.9%及21.2%,PS缺陷及AT-Ⅲ缺陷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缺陷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A晚期流产组(孕周大于或等于12周)的PS和AT-Ⅲ缺陷发生率分别为48.9%和35.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RSA早期流产组(孕周小于12周)的PS和AT-Ⅲ缺陷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蛋白缺陷可能与RSA的发生,特别是晚期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流产次数、患者年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604例,于孕前、孕后采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法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并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妊娠成功者420例,成功率84.67%,再次流产者76例,流产率15.33%,其他108例(现孕周<28周4例,未孕40例,失访56例,异位妊娠4例,不明原因胎死宫内1例,胎儿畸形引产3例);流产次数≤3次者治疗后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流产次数>3次者(P<0.05);年龄≤35岁者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肯定,治疗后妊娠成功率高,建议连续自然流产2次或以上者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对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体外作用. 方法 以CsA作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对CD4+CD25+Tr细胞表达频率的变化. 结果 CsA处理外周血后CD4+CD25+Tr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1.0 μmol/L组为(11.78±1.61)%,10.0 μmol/L组为(13,42±1.98)%,与正常生育组(6.52±2.3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可提高外周血CD4+CD25+Tr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6.
反复自然流产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就诊的334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进行内分泌、遗传、感染(TORCH)、解剖、免疫等系统检查。结果334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不明原因占75.1%。有明确病因占27.5%,其中首位为子宫解剖异常占7.5%,其次内分泌异常占6.3%,染色体异常占受检人数的6.0%,免疫异常占总数的3.6%,TORCH-IgM感染总阳性率为2.7%,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反复自然流产病因复杂,应进行全面系统筛查,尽可能确定病因,对原因不明的应进一步开展封闭抗体等免疫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匹多莫德干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将60例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IM对照组急性期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IM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疗程2周.另选择3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M患儿各种T细胞比例均有明显变化(P<0.05).IM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CD3、CD4、CD8 T细胞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IM干预组患儿治疗后CD3、CD8 T细胞比例降低,CD4 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M干预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IM对照组消失快(P<0.05);IM干预组平均住院日为(9.2±4.3)d,较IM对用组(13.8±5.1)d明显缩短(t=-4.24,P<0.05).结论 IM患儿在急性期治疗中加用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能缩短IM的病程,能促进T细胞免疫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HO-1的测定及其在胎盘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 1(hemeoxygennase 1,HO 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表达与作用机制。方法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6月间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3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晚孕妇女血清的HO 1活性及血浆中的碳氧血红蛋白 (HbCO)的百分含量 ,同时采取胎盘做HO 1的免疫组化。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组HO 1活性及HbC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子疒间 前期及子疒间 组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血浆HbCO的百分含量的变化与血清HO 1的活性变化呈正相关。胎盘中子疒间 前期及子疒间组患者的蛋白质表达升高 (P <0 0 5 ) ,而妊娠期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HO 1活性及在胎盘中表达的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有关 ,对其的检测可能作为血管及胎盘细胞损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Th1/Th2模式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URSA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模式测定,以30例正常已生育妇女作为对照。结果:UR-SA组Th1型细胞因子IFN-γ(18.9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9±2.66)%(P<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5.52±0.1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78±0.61)%(P<0.05),Th1/Th2为3.14,模式向Th1偏移。主动免疫治疗后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10.27±2.04)%及Th1型细胞因子IFN-γ水平(11.73±2.47)%,Th1/Th2为1.41,模式向Th2偏移。结论:URSA患者Th1/Th2模式偏向Th1,主动免疫治疗可使Th1/Th2模式偏向Th2,诱导母胎免疫耐受,使妊娠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绒毛膜癌(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患者临床多疗程化疗后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化疗后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61例中,绒癌24例,近期缓解率为91.7%,侵蚀性葡萄胎37例,近期缓解率97.3%。耐药性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10例,其中手术6例。结论: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经化疗保留子宫是可行的,化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