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脉血康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f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RTT组,120例)和脉血康治疗组(简称MKT组,116例),MKT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每天加用脉血康胶囊12粒,均连续治疗12个月。检测其术前、术后12h及术后30天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和血清hs-CRP浓度,同时进行12个月临床随访,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CI手术前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12h 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和血清hs-CRP浓度明显增高,而经脉血康胶囊治疗30天后其显著降低,与RT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8% vs 12.5%,P<0.05)。在12个月临床随访中,MKT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RTT组(6.9% vs 12.5%,P<0.01)。结论 ADO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PCI手术后明显增强,是冠脉不良预后的一个因素。脉血康胶囊可降低PCI术后升高的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浓度,并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4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TCBA)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共有44例病人应用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uttingballoonangioplasty,PTCBA),观察了44例病人的一般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及过程相关因素、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44例病人中不稳定心绞痛和劳累型心绞痛占81.8%(36/44),切割球囊技术应用于支架术前预扩张占25%(13/52)、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占总例数的46.1%(24/52).前降支开口病变占前降支病变的40.6%(13/32).病变类型以B1、B2型病变为主.PTCBA术失败合并传统球囊和支架术的病例4例(4处病变),原因为切割球囊术后内膜撕裂1例、残余狭窄>30%的1例及切割球囊未通过病变的2例.2例球囊未通过的病变分别合并中度钙化、严重扭曲.总手术成功率达100%,切割技术手术成功率达90.1%(4/44),无围术期死亡、急性心梗及急诊冠脉移植术,均在术后10天内出院.平均随访(5.3±3.5)个月,随访率为95%(38/40).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复发率21.1%(8/38).复查冠脉造影率为50.5%(21/38),被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5例(冠脉造影再狭窄率23.8%).结论有选择地应用PTCBA技术替代传统球囊扩张术是安全有效的;为支架内再狭窄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的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5.
探讨双心室起搏技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 9例、女 2例 ,年龄 5 4± 7岁。心功能 (NYHA)Ⅲ~Ⅳ级 ,均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全部患者置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 ,左心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侧支及后侧分支内。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所有患者于置入后症状改善 ,体表心电图QRS时限由 15 9.8± 4 .4 2ms缩至 130 .5± 3.6 9ms ,P <0 .0 1。随访 6~ 18个月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由 0 .2 5± 0 .0 5增至 0 .38± 0 .0 5 ,P <0 .0 1、舒张期充盈改善、二尖瓣返流减少。结论 :双心室起搏可以改善药物控制困难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相关血管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NQMI96例,以GE血管造影机的LCPlus计算测量系统对病变血管进行QCA分析。结果:单支血管病变34例(35.4%),2支血管病变26例(27.1%),多支血管病变36例(37.5%),合并左主干病变9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2例;前降支病变50例;回旋支病变26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8例。其中A型病变26例(44.8%),B型病变19例(32.7%),C型病变13例(22.4%)。结论:NQMI多支血管病变、80%以上的严重狭窄发生率较高,影像学上以B型、C型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7.
<正>Background:Limited data are available for 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Cypher)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mall vessels.The clinical longtermoutcomes of S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 in small vessels has not been yet evaluated.Methods:Prospective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血尿酸升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柳弘  陶云萍 《河北医学》2000,6(11):973-975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6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分为2组。一组为冠脉造影阳性173例,另一组为冠脉造影阴性93例。2组均常规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尿酸水平,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结果: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同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与病变血管支数间无明显差异。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关系密切。结论:认为血尿酸升高是冠心病发病不容忽视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小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小血管支架治疗细小冠状动脉病变 (≤ 3 0mm)的疗效。方法 选择 4 5例冠心病患者 ,男 35例 ,女 10例 ,年龄 (5 4 2± 10 5 )岁。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 ,以美国GE公司研制的血管造影机 (GEAdvantx)测量系统实时测量病变血管直径。小于 3 0mm的病变血管共 5 4支 ,平均血管直径为 (2 0± 0 4 5 )mm ,植入PC涂层 (BiodivYsioSV)支架 5 9个。结果  5 4支病变血管均经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支架植入后平均狭窄直径减至 0 %~10 %,无一例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全部病例随访 (6± 2 4 )个月 ,无一例死亡。 10例于术后(4± 1 2 )个月出现心绞痛复发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8例为支架内再狭窄 ,2例出现其他部位血管病变。结论 应用具有磷酸胆碱涂层的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 ,再狭窄率低 ,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真实临床环境下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直径≤2.5mm)植入雷帕酶素洗脱支架(SES)与金属裸支架(BMS)的不同疗效。方法选择接受SES支架(78例)/BMS支架(72例)治疗同时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支架植入术相关参数、住院期间及术后临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评价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接受SES治疗78例(101处病变),接受BMS治疗72例(92处病变);2组仅1/5左右的患者在入院时血糖控制达标;②SES组平均植入支架长度>BMS组(26.41mm比22.12mm,P<0.05);③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7.56±1.53)个月,有92.3%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SES组在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方面低于BMS组(P<0.01),但2组远期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SES组造影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BMS组(17.1%比31.0%,P<0.01);④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叉病变、串联支架植入是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小血管患者SES植入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分别为1.91(95%CI0.37~3.82,P<0.05)、1.12(95%CI0.31~3.13,P<0.05)。结论真实临床环境下,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直径≤2.5mm)植入SES疗效优于B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