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5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76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9篇
  1篇
中国医学   112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E6/E7 mRNA检测在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分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0例ASC-US患者进行HR-HPV E6/E7 mRNA和HR-HPVDNA检测,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结合病理学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R-HPV E6/E7 mRN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与HR-HPV 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级和CINⅢ+级的HR-HPV E6/E7 mRNA阳性率分别高于CINⅡ-级和CIN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R-HPV E6/E7 mRNA与HR-HPV DNA检测CINⅡ+级和CINⅢ+级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R-HPV E6/E7 mRNA检测诊断CINⅡ+级和CINⅢ+级的效能比HR-HPV DNA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30岁组的HR-HP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年龄组的HR-HPV E6/E7 mR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 E6/E7 mRNA检测可作为ASC-US患者是否需要阴道镜转诊的更确切有效的指标,其特异性和诊断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手册第4版(DSM-Ⅳ)轴I为诊断标准的临床结构式访谈工具(SCID-I-P)、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26例IBS患者(IBS组)进行评估,并与126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 结果:IBS组的SDS、SAS标准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IBS组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为4.76%(6例),其中1例IBS发病前诊断为焦虑障碍;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发生率(52.4%,66例)明显的高于对照组(34.9%,44人)(P<0.01). 结论:IBS不是焦虑或抑郁障碍的延续,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发生与IB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KLF6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KLF6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遗传状况。方法:应用DHPLC技术、LOH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32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和28例有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标本中KLF6基因的突变。结果:采用DH-PLC方法在3组(245例)前列腺癌标本中筛选有异常信号的标本,然后直接测序,未发现KLF6基因的突变;将其中55例标本行LOH分析,发现6例阳性标本,亚克隆后直接测序也未发现有KLF6的突变。在另外75例标本和28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标本中分别发现1例纯合性和杂合性体细胞突变。KLF6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突变率很低。结论:KLF6基因突变在前列腺癌中很少见,对其在前列腺癌中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中药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一般认为中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但是任何一种药物使用得当可防病治病,否则可危及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现将中药一些不良反应报道如下,以便引起用药者警惕,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有效。1中药材的毒性反应 中药分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实践中发现各类药材均有中毒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Ⅱ(TNFRⅠ、Ⅱ)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分期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1例胃癌组织、41例癌旁组织及15例正常胃粘膜中TNFRⅠ、Ⅱ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TNFRⅠ、Ⅱ表达均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显著增高(P〈0.05),且癌旁组织TNFRⅠ、Ⅱ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在胃癌组织中,TNFRⅠ、Ⅱ表达与和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r=-0.3lll,P=0.035;r=-0.5952,P=0.000).当肿瘤分化程度低时TNFRⅠ、Ⅱ表达低。结论TNFRⅠ、Ⅱ检测对判断胃癌恶性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6.
蒙药消肿散涂膜剂抑菌及皮肤吸收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蒙药消肿散涂膜剂的抑菌作用及皮肤吸收毒性。方法采用体外平皿培养法和小鼠皮下注射金葡菌造模观察药物的抑菌作用,并进行皮肤吸收毒性实验测定小鼠的最大耐受量。结果消肿散涂膜剂与原剂型一样,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等五种标准菌株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小鼠皮肤感染模型也有保护效应(P〈0.05)。最大给药耐受量在80g/kg日以上。结论消肿散涂膜剂保留了原剂型的抗菌、低毒的特点,对体表化脓性感染性炎症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37.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learninn,PBL)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寻找信息和知识,起到加强自学、团结协作,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法必须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初步评价人白细胞介素融合蛋白质粒(pFP)以不同方式和剂量,联合乙肝DNA疫苗(pS2.S)1次性接种诱导健康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第1批分为pS2.S(10μg.只-1)与pFP(10μg.只-1)同时混合,于pFP后或前3日及分左、右侧胫前肌注射4种方式.第2批为不同剂量的pFP与一定剂量(10μg.只-1)的pS2.S混合共注射.第3批为不同剂量pS2.S与pFP按11混合共注射免疫实验.结果pFP与pS2.S混合共注射免疫效果最佳,以此方式改变pFP剂量联合pS2.S免疫2、4周时,血清抗-HBs阳性例数及水平以2者剂量按11配伍为最高,按此配伍免疫4周时,高(H)、中(M)、低(L)剂量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均为100%,而L组血清抗-HBs水平(51.1±23.8)mIu@ml-1均较M组(217.4±64.1)mIu@ml-1及L组(212.1±124.6)mIu·ml-1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7.168,P<0.01;t=2.838,P<0.05).联合免疫接种2天后,分离采集各组10只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LN),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s)计数结果,pS2.S+pFP组DCs密度及其占LN细胞的百分比均较pS2.S+pcDNA3.1组高.结论pFP与pS2.S剂量按11配伍混合共注射免疫效果最佳,pFP可能通过促进局部组织抗原呈递功能较强的DCs的增殖及活性而达到其佐剂效应.  相似文献   
39.
李嫱  杨玫 《新疆医学》2007,37(5):294-295
新生儿红斑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多在出生后第二天出现,表现为面、颈、胸、背、臀及四肢有许多红色斑块。此处皮肤抵抗力下降,极易发展成脓疱疹,并发全身感染。以往常用肌注先锋V+PP洗澡,但起效慢,治疗时间长,且肌注给新生儿增加了痛苦。我们通过对54例患儿用碘伏涂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0.
王嫱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237-238
近几年,许多调查显示在幼年时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抑制哮喘的发生及发展。因此,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抑制哮喘的发生及发展的具体机制对于哮喘的防治有重要作用。主要相关的分子有:HP-NAP,Tregs,(DN)NKT细胞,TLRs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等。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一个极其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在患有过敏性哮喘的患者中,接触过敏原后,主要引起呼吸道Th-2淋巴细胞的活化,分泌大量炎性因子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