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背景:依达拉奉作为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一般用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09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于创伤所致闭合性股骨骨折的成年患者,由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提供。依达拉奉由南京先声药业生产,批号P2007123144254453。 方法:无菌抽取的骨髓经肝素化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获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按1× 108 L-1接种于6孔板内,设立2组,依达拉奉组细胞达50%融合时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胎牛血清的L-DMEM预诱导24 h,PBS洗涤后再用20 mg/L依达拉奉无血清L-DMEM诱导24 h;空白对照组始终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不加任何预诱导剂和诱导剂。 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变化,SP法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 结果:体外诱导1 h后,依达拉奉组胞体收缩,2 h后形成较长突起,5 h后呈典型神经元样细胞;空白对照组细胞仍呈对称的梭形,无突起形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6 h后依达拉奉组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及部分突起呈棕黄色,强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弱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巢蛋白,不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空白对照组上述4种特异性抗原均呈阴性表达。 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依达拉奉体外诱导后,所分化的细胞具有神经元表型,但还不够成熟,处于向成熟神经元分化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索硫酸钙骨粉混合抗生素在腰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26例腰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患者采取侧方经腰椎前外侧入路对感染椎间隙行病灶清除后,将填入混合有抗生素的硫酸钙骨粉填人该椎间隙.结合术后大量应用抗生素及腰部支具外固定的方法.结果 术后26例患者获得2-10年的随访,感染无1例复发,植入硫酸钙骨粉的椎间隙骨性融合.结论 将混合有抗生素的硫酸钙骨粉植入腰椎病灶清除术后的骨缺损区,结合术后腰部支具外固定的方法对治疗腰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有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侧前路钢板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22例患有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进行侧前路钢板固定结合注射性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本组22例患者均有骨质疏松并胸腰段多椎体不同程度的压缩骨折,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损伤.术前常规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术后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脊髓功能及慢性胸腰背痛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术后随访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胸背部疼痛或不适明显缓解,无复发,行椎体成形术的椎体无一渗漏,近期疗效均较满意.[结论] 侧前路钢板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有利于同时解决胸腰椎后凸畸形对神经的压迫、脊柱的不稳定及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造成的顽固性胸腰背疼痛等问题.  相似文献   
34.
林颢 《现代保健》2009,(4):38-38
老年人由于其生理机能衰退,植物神经功能退化,痛觉阈值提高,对疼痛反应不敏感,定位不准确,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AMI患者32例,分别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振动式治疗仪治疗老年腰椎轻度压缩骨折的疗效及骨密度改变。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腰椎轻度压缩骨折患者3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8例。均经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两组均肌注鲑鱼降钙素50 U,1次/d,1 w后改鲑鱼降钙素鼻喷剂,连续使用至少半年。对照组术后每天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μg,1粒/次,2次/d,每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100 ml),滴注时间≥15 min,观察组每周使用70 mg阿仑膦酸钠1次,并使用30 Hz振动式治疗仪每周治疗3次。两组均治疗12 w并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骨折的愈合时间、随访期间发生跌倒和骨折的情况、治疗前后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椎体压缩程度和疼痛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达到影像学愈合的平均时间为(15.02±1.68)w,低于对照组的(20.84±2.15)w,且随访期间观察组跌倒和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和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和16.67%(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以及椎体压缩程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而两组治疗后数字疼痛评分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振动式治疗仪治疗老年腰椎轻度压缩骨折后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的时间短,治疗后跌倒和骨折的发生少,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以及椎体压缩程度增加,疼痛症状亦得到缓解,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来源广泛,取材简单,便于外源基因导入,且具有高度扩增、多向分化及低免疫原性的特性,是近年来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研究中最具吸引力的种子细胞。但目前对其增殖及神经分化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调控知之甚少,寻找调节BMSCs增殖和神经分化的分子信号途径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B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Wnt信号通路的组成,探讨Wnt信号通路所形成的网络系统如何调控BMSCs的增殖和神经分化。这将有助于了解BMSCs的增殖和分化机制,从而拓宽BMSCs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7.
扇贝多肽对人脐血干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扇贝多肽(polypeptides from chlamys farreri,PCF)对人脐血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blood cells,HUCBCs)中的酪氨酸蛋白酶(PTKs)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新鲜人脐血干细胞原代培养,贴壁2 d后,分别用1∶1 600、1∶3 200、1∶6 400、1∶12 800稀释的扇贝多肽液37℃继续培养,至第24、48、72、96 h收集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神经营养因子(NGF)作为阳性对照;以DMEM作阴性对照。使用[1y-32p]ATP掺入,液闪计数法测定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结果]阴性对照组HUCBCs的PTK无活性,阳性对照组PTK活性升高。PCF组48 h PTK活性升高(P<0.01),随后逐渐降低,至96 h PTK无活性。[结论]扇贝多肽液具促进人脐血干细胞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探讨在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方法]将3个月龄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和去卵巢组(OVX),每组8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术后14周,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法(DXA)测第4腰椎和股骨骨密度(BMD).qRT-PCR法测量骨髓细胞RUNX2、PPARγ、OPG和RANKL mRNA表达量.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测量第3腰椎和胫骨近端骨组织脂肪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胫骨近端骨组织OPG/RANKL蛋白表达量.[结果]与SHAM比较,OVX组腰椎和股骨BMD下降(P<0.05).OVX组股骨骨髓细胞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 mRNA水平比SHAM组增高(P<0.05),成脂分化转录因子PPAR γ mRNA表达水平比SHAM组增高(P<0.05).OVX组胫骨和第3腰椎脂肪细胞数目比SHMA组增多(P<0.05).与SHAM组比较,OVX组股骨骨髓细胞RANKLmRNA和胫骨RANKL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且OPG/RANKL的比率都降低(P<0.05),而两者OPG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可能是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分化、脂肪细胞分化和破骨细胞分化紊乱导致.  相似文献   
4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现阶段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诱导分化和调控机制等内容,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成骨成脂诱导方面研究比较成熟,在培养分化过程中展示出贴壁性、可塑性、异质性、自我更新能力、快速形成克隆能力、可移植性等生物学特征,贴壁法联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过程中被广泛采用。而在神经诱导方面争议颇多,功能性神经元不仅要具有典型神经元的形态、特异性标记,还要求具有可兴奋性、能和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产生突触电位等,所以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诱导出真正具有功能的神经元存在很大分歧。此外,由于其调控机制还有很多未知因素,所以临床应用上仍存在许多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