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8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48篇
内科学   187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8篇
综合类   576篇
预防医学   14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64篇
  2篇
中国医学   276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及光信息等不同授时因子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90只,体质量110~140g,随机分为电针组、光脉冲导引组、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捆绑对照组、电针+光脉冲导引组、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光脉冲、8-羟基-丙胺-四氢柰、捆绑、电针+光脉冲导引、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吸光度值,并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时间点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在近似昼夜时间15:00光脉冲导引组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16.600&;#177;8.678,109.600&;#177;8.735,q=54.00,P&;lt;0.05),近似昼夜时间21:00光脉冲导引组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30.800&;#177;5.762,101.000&;#177;9.407,q=35.80,P&;lt;0.05);而在近似昼夜时间9:00电针组和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较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15.833&;#177;9.641,110.667&;#177;0.210,79.833&;#177;17.600,q=36.00,30.83,P&;lt;0.05)。结论:光信息在近似昼夜时间15:00和21:00可以增加视交叉上核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说明光照对一氧化氮的影响只在主观晚上。针刺在近似昼夜时间9:00可以增加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说明针刺对一氧化氮的影响只在主观白天。  相似文献   
192.
急性毒鼠强中毒16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加强对毒鼠强中毒的认识,分析了161例经毒物鉴定证实的毒鼠强中毒病人的中毒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所见与治疗。结果表明:中毒途径为胃肠道中毒。毒鼠强中毒的潜伏期较短,多数在进食毒物0.5~1h内发病。主要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不安、严重者神志模糊、强直性惊厥与昏迷。一些病例有血清ALT与BUN升高,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ECG表现心肌缺血与损伤。主要治疗措施为清除消化道内毒物(催吐、洗胃、导泻),抗惊厥(肌注苯巴比妥钠),活性炭血液灌流以除去血中吸收的毒物,与其它对症支持疗法。经治疗161例全部痊愈。  相似文献   
193.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中应用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0例行PKP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未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组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Cobb's角、伤椎椎高比、腰椎与髋部骨密度(BMD)、1年内再骨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年VAS评分与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 d,治疗组CD_3+、CD_4+、CD_4+/CD_8+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d,治疗组CD_3+、CD_4+、CD_4+/CD_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Cobb's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椎高比、腰椎与髋部BM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年内再骨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反应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PKP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可有效促进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伤椎的恢复,减轻术后疼痛,增加骨密度,调节免疫系统稳定,降低再骨折率。  相似文献   
194.
B超诊断右眼视网膜后囊尾蚴1例抚顺钢厂医院B超室曹国平中国医大二院B超室室权重禄患者男,25岁。右眼视力减至光感。曾因多发的皮肤下小结节行活检,病理诊断为猪囊蚴病。右眼B超检查:采用ULTRAMARK9超声实时显像仪,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5MHz。患...  相似文献   
195.
目的 探讨针刺、艾灸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皮层NSC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8月龄SAMP8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以同龄雄性正常老化小鼠(SAMR1)为对照组.针刺组、艾灸组选用"百会"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在相同时间给予相同方式的抓取.处死前1 w开始给予BrdU腹腔注射,50 mg/kg ;治疗结束后,取皮层,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结果 (1)各组小鼠均存在皮层NSC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P<0.05);但模型组与针刺组、艾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小鼠均存在皮层NSC分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SC分化为神经元较少(P<0.01,P<0.05)、分化为胶质细胞较多(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NSC分化为神经元较多(P<0.05)、分化为胶质细胞较少(P<0.01,P<0.05);艾灸组NSC分化为未成熟神经元较多(P<0.05)、分化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P<0.01)和少突胶质细胞较少(P<0.05).结论 针刺、艾灸治疗3个疗程后,主要反映在促进NSC向不同方向分化的差异.其中,针刺主要促进SAMP8皮层NSC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向胶质细胞分化;艾灸主要是促进其向未成熟神经元分化、抑制向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6.
卡维地洛对大鼠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IGF-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CAR组,每组30只,后两组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三组均于术后1、3、7、14、28d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各6只。光镜下观察颈动脉内膜增生情况,RT—PCR法观察IGF.1mRNA在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28d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减少,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IA/MA)显著降低(P〈0.01),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损伤组术后3、7、14、28dIGF-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4d达高峰(P〈0.01)。CAR组各时间点IGF-1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损伤组,术后14d最为显著(P〈0.01)。结论CAR能显著减轻大鼠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GF-1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7.
胰肠吻合口漏一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腺断裂伤救治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该并发症具有发生率高、处理困难、预后差及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本文对1996年1月~2009年1月10年期间宜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胰头或胆总  相似文献   
198.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4h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14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水肿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脑水肿程度及3个月的GO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残率,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9.
PCR-SSP技术在HLA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序列特异性引物)是一种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可用于HLA复合体及其他具有多态性特点的基因分型。在本论文中我们应用PCR-SSP技术对正常人进行HLA基因分型。HLA抗原分型过去主要采用血清学和细胞学方法。与他们相比,PCR-SSP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及重复性好等特点。本文介绍PCR-SSP技术在HLA分型中的应用以及该技术的方法、特点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0.
目的 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原料药粉、微粉化原料药粉的体外溶出特性,研究比较三者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对其体内外相关性作出评价。方法 以紫外分光法测定体外溶出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以Wagner-Nelson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考察体内吸收与体外溶出的相关性。结果 纳米组AUC0-36h 和Cmax分别为原料组、微粉组的10倍和2倍,纳米混悬剂组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溶出速率ft的关系为:fa=4.407 9ft- 303.31,r=0.983 8。结论 与原料和微粉组相比,非诺贝特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有显著提高,体外溶出与体内吸收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